学校首页 部门概况 工作动态 理论学习 文化建设 媒体滨医 德育工程 部长信箱 服务下载

媒体滨医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滨医

[大众日报]海阔天高帆正劲—滨州医学院发展纪实

2006年10月09日 16:05 佚名 点击:[21]

                       荣誉榜

    中央和国家八部委授予“扶残助残先进集体”

    省级文明校园

    山东省普通高校先进集体

    山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

    山东省普通高校教学管理先进集体

    山东省高校科学研究先进集体

    山东省卫生科技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奖

    山东省经济文化保卫系统先进集体

    山东省高等学校后勤系统先进集体

    全省教育系统工会工作先进单位

    山东省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

    山东省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

 

    办学定位

    目标定位:到2020年前后,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医科大学

    类型定位:教学型

    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以医学学科为主,积极发展医学相关学科,逐步形成多学科渗透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山东、面向全国,重在基层、积极主动地为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黄河东去,滔滔不息,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也造就了广袤辽阔的黄河三角洲,造就了这片无垠的鲁北平原。黄土的厚重、母亲河的深沉和大海的宽广与磅礴,赋予了人们宽阔的胸襟和奋勇向前的精神。座落在黄河三角洲腹地的滨州医学院,在母亲河的怀抱里成长,在大海的壮阔中腾跃,为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增添了独特的文化气息。

  团结奋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党政领导班子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抢抓机遇,谋划长远;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充满活力的教职员工躬身育人、潜心科研,诠释着师者的高尚风范;朝气蓬勃的学子对知识孜孜以求的身影更构成了靓丽的风景线。滨州医学院,以崭新的风貌展示着大学的魅力。

  

 

 

 

 

 

揭开历史新篇章

 

圣人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

 

  灵秀的滨州。这座美丽的城市至今还记得,1970年,原青岛医学院离开繁华的海滨城市——青岛,来到偏僻的鲁北小城——北镇。建校初期,缺少教室、宿舍和食堂,没有实验室、图书馆和运动场,教职工们就自己动手填坑、平整场地、搬运建筑材料,建起了简易平房和校舍;自己编写教材、制作标本,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在这艰难的环境里,为突出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学校想尽一切办法,克服种种困难,加强实验实践教学,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锐意进取、不懈追求使滨州医学院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1985年,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专门招收残疾青年的大学本科系——医学二系,开创了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先河;2002年,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正式启用,进一步拓展了办学空间,优化了办学环境;2003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办学层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在20047月召开的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一二三四五”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改革发展的方向。

  滨州医学院坚持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科学规范、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实行了干部任期制、试用期制、考察与预告制、任前公示制,培养造就了一支精干高效、干事创业,勇于奉献、素质较高的干部队伍。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岗位,淡化身份,向教学科研倾斜,向重点岗位倾斜,改善了全校教职工的生活条件,激发和调动了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近年来,滨州医学院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达7165.14万元,图书馆藏书87万册,电子藏书100万册,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为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先后与烟台市体育公园、烟台绿叶制药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资源共享协议,优化了办学条件,促进了协作发展。

        滨州医学院一直坚持“质量立校”战略,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截至目前,学校拥有附属医院9所,各类实践教学基地达94个,其中教学实习医院60余所,教学实习用床位近2万张,覆盖全省17地市,跨越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学校直属附属医院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资产总值5.15亿元,医疗设备总值1.4亿元,是鲁北地区医疗、教学、科研、保健中心。

        学校重视学科建设,实施“重点学科强化工程”,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两年来,学校对重点学科的投入近千万元。目前拥有医学免疫学、临床营养支持中心(肝胆外科)、口腔科学、内科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5个省级重点学科。

  近三年来,学校科研工作成绩显著,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9项,获厅局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1项,出版专著、教材104部,发表论文1826篇。编辑出版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医院统计》杂志和《滨州医学院学报》。

  学校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医学院、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美国佛罗里达海湾海岸大学、韩国延世大学、加图立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英国皇家护理学院、新西兰奥塔古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国际彩虹医疗队”在学校设有中国学术交流中心。

  [相关链接]2006811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杨振斌来滨州医学院指导工作,对该校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赞扬该校各项事业发展迅速。

 

夯实立校根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教学质量是大学的生命。作为一所教学型医学院校,滨州医学院始终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打基础,练内功,出特色,创品牌。谈及教学工作,校长袁俊平介绍说:“多年来,滨州医学院秉承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坚持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不断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学校建立了领导干部定期听课和不定期听课相结合的干部听课制度,领导干部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检查教学秩序;建立了以学生评教、督导员评教、系(院)同行专家评教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模式;建立了以学生教学信息员、教学督导员为主渠道的教学信息反馈模式;建立了期初、期中和期末三段式教学检查模式。自2004级学生开始,学校全面启动了学分制改革,实施选课制、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弹性学制、重修制、导师制等,建立了与学分制管理相适应的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配套管理制度,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培养提供了保障。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以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试点课程为龙头,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以“思想素质好、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临床实践能力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滨州医学院坚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高度重视临床教学工作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定期召开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培训师资,强化管理,理顺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大力推进实验室开放,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融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于一体,特色鲜明、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培养一流的人才,必须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制定优惠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实施“123”人才工程,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力度。从2005年开始,学校实行了以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全员聘任制,明确了教师教学、科研的目标任务,把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情况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晋升、津贴分配挂钩,奖优汰劣,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大师成就大学,滨州医学院的宝贵财富是聚集了一批富有激情、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师者,他们爱校如家、迎难而上,推动了学校事业的发展。已故著名解剖学教授王沪祥是滨医老一辈开拓者和建设者的杰出代表,他为滨医解剖学科的创立、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仅培养和带动了一支优秀的解剖学教师队伍,更培养了无数优秀学子。他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被师生誉为“学者、师者、长者、智者”。更令人敬仰的是,王沪祥教授去世前留下遗嘱,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由他亲自创办的解剖学教研室,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生死不已”,其大师风范和奉献精神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滨医人。

  心血管内科专家张文博教授,50多年来潜心研究心电图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刻苦钻研,笔耕不辍。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内心电学方面的参考书很少,张文博教授从不同侧面对心电学的论述和阐释,填补了当时国内出版界的空白。他主编的《心电图学》成为全国心电图学的专著。他主编了12部心血管病专著,主编的心电图专著总印数近20万册。一位著名心血管专家这样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20世纪8090年代国内从事心内科和心电学专业的医生很少有没读过他的专著的。”以其深厚造诣和突出成就,张文博教授获“全国心电图应用突出贡献奖”和“中国心电图学会终身成就奖”。

  张庆广博士,胸心外科教授,2004年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同种异体单肺移植并同期心内畸形矫治治疗终末期先心病”手术,中央电视台、健康报、山东卫视等主流媒体对此作了专门报道。目前,在张庆广教授的带领下,胸心外科已成功开展了涉及复杂先心病矫治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一系列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医疗水平在短短8年的时间里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张庆广教授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执著医坛、敢为人先,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等多项荣誉称号。

  滨医人将爱与责任升华为辛勤的耕耘和默默的奉献,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名师带名科。学校的学科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已形成了以医学学科为主,多学科渗透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拥有14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和实验室,提升了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

  敬业奉献、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专家、学者,在各自领域独领风骚,溢彩流光,共同灿烂着滨州医学院的光辉历史。

  [相关链接]2004届应届毕业生考研保持较高水平,临床医学专业考研上线率35.63%,口腔医学专业考研上线率60%,护理学系学生考取研究生数曾创该年度全国护理研究生录取人数17.3%的记录。

 

铸就育人品牌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

 

  [相关链接]20051123日,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王新宪在参加滨州医学院创办残疾人高等医学教育2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滨州医学院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新路子,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已成为展示我国残疾人事业成就的重要窗口。”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烂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1985年,滨州医学院创办残疾人医学系——医学二系,结束了中国没有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历史,体现了滨医人敢为人先、锐意创新的勇气和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爱是世间最美的语言,这语言,抑扬顿挫在学生的管理、教学、活动、康复中,温暖了众多残疾学子的心房,让他们扬起了理想的风帆,驶向希望的彼岸。滨州医学院被残疾人大学生称为自己的“再生之地”、“心中永远的丰碑”,被社会各界称为“人道主义的一面旗帜”。

  风吹雨打二十载,成长壮大双十年。滨州医学院努力探索肢体、心理、社会、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残疾人高等教育模式,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一模式已在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被专家称为“滨州医学院模式”。从1985年到2006年,医学二系招收了21届共计835名学生。现在,医学二系已有17700余名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152名学生考取了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全国自强模范”、87级校友韩芳博士,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医师,其睡眠呼吸障碍的诊疗与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85级校友曾吾德扎根基层,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浙江省丽水市残联副主席、85级校友谢丽福,不仅用自己所学为病人解除痛苦,而且积极参与当地残疾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这些优秀的毕业生,用他们的才能和智慧,走出了一条宽广的人生之路……

  多年来,滨州医学院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办学新路子。1987年在省属高校中首先开设口腔医学系,并于次年开始招生。一直以来,口腔医学系开拓进取,追求卓越,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供不应求。199911月口腔医学专业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24月口腔科学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

  1998年,学校为适应社会需求成立了护理学系。经过八年的精心打造,滨医的护理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许多方面走在了全国高等护理教育领域的最前列。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为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滨州医学院积极探索实习就业新模式,开辟就业新途径。2005年以来,护理学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形成了30%省内就业、30%到外省就业、20%考取研究生、20%出国的毕业生就业新格局。每年都有多名应届毕业生考取北京大学、协和医科大学等知名大学的研究生。2005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三○一医院)护理部挑选了18名学生去该院实习就业。2001年开始,护理学系向美国、英国、沙特阿拉伯等多个国家输送毕业生。

 

源头活水润无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

 

  黄河,亲吻着流经的每一寸土地。在每一次的浅吟低唱里,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千百年来纵横跌宕的黄河文明,听到了来自于黄河三角洲腹地这片厚土的风雷滚滚。

  岁月如歌。前人不羁的灵魂和奋马扬鞭的开垦给这所如黄河般奔流不息的大学留下了根深叶茂和代代相传的精神食粮。如今的滨医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为日孜孜,无敢逸豫”,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构筑着缤纷美丽的大学,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滨医精神渗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坚强战斗力的党组织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党委书记石增立说:“我们始终坚定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坚持不懈地提升学校育人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与能力,为建设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医科大学而不懈努力。”

  作为一所高等医学院校,滨州医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工作,通过举办学习班、读书班、培训班,组织宣讲团,组建研究会等形式,组织全体党员和师生医护员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不断兴起理论学习的新高潮,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大在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改善党员队伍结构;重视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强化基层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虚功实做看成果。学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以先进的理论和思想武装党员头脑,使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体现。“非典”期间,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吕长俊同志临危不惧,主动请缨,毅然奔赴河北省抗非一线。作为山东医疗队队长,他牢记党的宗旨,忠实履行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在河北省疫情最重的张家口市连续奋战十几个昼夜,树立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誉。

  青松,翠柏,亭台楼阁。爱在滨医,学在滨医。优雅的校园内,飘逸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文化是大学的灵魂”的声音时时响在全校教职工的耳畔心间。这个沸腾着爱与责任的校园不断强化大学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全员育人,营造着优良的育人环境。学校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模式。“你我的滨医,共同的家园”、“与学校共发展、和校区同成长”、“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和谐的大学、卓越的我们”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成了莘莘学子展现才华、张扬个性的大舞台,林林总总、展示青春风采的学生社团更成了学子们自我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大熔炉。书评研讨、征文比赛、“名人论坛”、科技活动月等大型活动,使同学们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

  滨州医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教育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队伍学者化”的工作方针,大力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助学体系,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举办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短信通知平台;加强学生政工队伍建设,强化辅导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形成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政工队伍。各系(院)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各类活动,将“因材施教、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使学生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临床医学系设立党员接待日,固定时间,由各支部成员轮流接待同学的来访,就同学们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给予到位的解答;开通阳光信箱,由系领导亲自解答同学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疑问,掌握同学们的思想发展动向,与同学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学校始终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贯穿于课内外。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鼓励冒尖,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倡导独立思考,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

  学校的关怀重视、园丁的辛勤培养与学生的刻苦努力都化作数不清的鲜花和掌声。近年来,学校涌现出全国三好学生任乐、山东省十大优秀学生殷兆方、李先涛、张博、李香营等一批优秀学子。2001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中,许辉勇同学设计的“多功能拐杖”获得山东赛区特等奖。在其他国家和省级比赛中,滨州医学院的学生也多次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古老的黄河孕育了她深厚的底蕴,浩瀚的黄海赋予了她博大的胸怀。几代滨医人的艰苦奋斗,培育出今天的桃李芬芳;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铸就了滨州医学院今日的辉煌。

  滨州医学院,正裹挟着黄河的激情和黄海的气魄扑向古国神州!

  [相关链接]2001年,滨州医学院医学二系党支部***山东省委表彰为全省先进基层党支部;2003年,吕长俊同志***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4年,基础医学系教授王云创***山东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教授刘桂香被评为山东省第一届教学名师。2005年,临床医学系教授姜秀清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2006年,护理学系教授王兴华被评为山东省第二届教学名师。
上一篇:下一篇:

关闭

学校首页
学校首页 | 部门概况 | 工作动态 | 理论学习 | 文化建设 | 媒体滨医 | 财富工程 | 德育工程 | 服务下载 | 部长信箱

通讯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346号 邮编:264003 联系电话:0535-6913032 Email:byxc001@163.com

Copyright @ bzmc All Rights Reserved. 滨州医学院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bzmc 2010 鲁ICP备09082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