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白发一师者----访滨州医学院原中医学学科带头人齐传厚教授
他,1963年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来到山东惠民地区人民医院(现滨州市人民医院)工作,1972年转入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现滨州医学院)工作,并成为滨医大家庭中的一员!
然而,就是他,被塞舌尔总统聘为保健医生,将学校的声誉传播国外!就是他,在全国首创的“推拿背腧穴治疗内脏病”中医疗法,奠定学校在全国中医高等教育方阵中的一席之地!就是他,仁心大爱,积极谏言学校开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开全国特殊高等教育之先河!
他,就是齐传厚,我校原中医学学科带头人。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惠民地区中医药学会理事长。
仁心:医者大爱智成特殊教育谏言第一人
说起中国的残疾人教育,每一个滨医人都会倍感自豪。因为滨州医学院开创了中国残疾人教育先河。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滨医人都知道,这个高等教育的壮举最先是由齐传厚老师提议的。
1984年,当时高考体检标准中明文规定不招收残疾学生,从而导致一批优秀残疾考生无缘大学梦,这给社会和家庭也造成一定的负担。时任中医学教研室主任的齐传厚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本来与他无关的事情,他却内心不再平静。现在回头看来,齐老师的确是个有爱心、有智慧的人。
他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一个切合点,那就是中西医结合。残疾学生学习临床医学从事医疗工作的确存在不便。然而,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他们却可以完全胜任。如果选拔部分优秀残疾学生学习中西医结合知识,而后自力更生,造福社会,那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找了一个合适时机,齐传厚向曾参加高校招生工作的滨州医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郭玮提议,能不能招收残疾学生进行中西医临床学习。郭玮是个很务实的领导,听完建议,当即拍板可以办一个专门招收残疾学生的医学系。招生归来,郭玮立即将这一设想向院领导做了汇报,得到了领导的支持。
同年9月,学校向省教育厅、省计委打了报告。11月,院党委特派人赶赴北京,找到刚刚成立的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邓朴方同志,汇报了滨州医学院创办残疾人医学本科事宜。邓朴方表示:“开发残疾人智力资源是一件有意义的好事。”赞同之余他还提出办好这个残疾人本科班,关键是教育质量要能与普通大学的教育质量相媲美。
1984年1月,卫生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正式派人到滨州医学院考察办学条件,考察后认定,“你提出开办一个专门招收残疾考生的医学系,这是件大事,也是件好事,是件大好事。就全国来说,是第一家,具有开创性意义。
1984年9月,中国第一个“残疾人大学”产生了,57名残疾学生于当年幸运地跨进了大学校门。
全国开创残疾人高等教育先河的地位奠定了, 首批学生也招来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生该怎么教,教材怎么办?齐传厚在这个关键时候再次铁肩担重任。他明确提出了首批残疾学生中西医结合的培养方向,而后,组织李治淮、刘孟安等同志快马加鞭式的整理教材内容,编写教材资料,制定授课计划,确立培养体系……。我校中西医结合学院刘孟安老师说,对于首批特殊学生的培养,齐老师付出了很多。那段时间,齐老师将多有的时间和精力基本上都投放在这批学生的培养上。直到开课后,看到首批学生对授课满意,齐老师才彻底放心。
然而,回忆并不是美好的。我校特殊教育开始之初并不是一帆风顺。学生的培养、就业与发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都是不小的问题。尤其是招收的这些学生肢体存在残疾,在学习医学的生活中有很多不便。于是,慢慢地,对于学校开办特殊教育就有了不同的声音。偏偏在这个时候,院长郭玮离开滨州医学院,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一时间,谣言四起,不少人纷纷指责招收残疾学生办学的缺点和不足,随着指责声音的不断升级,一些人又将矛头指向齐传厚,说他是始作俑者……
在今天的所有滨医人看来,这本是一件仁心大爱的好事。却因此,齐传厚教授担起了“始作俑者”的恶名。孟子所言的“不虞之誉和求全之毁”在这个时候让齐传厚感悟良深!是的,人生,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但是,真要做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齐老先生至今说起这些事来,还是感慨良深!在他那么年轻的时候承担如此诋毁的伤害,的确不容易忘却!但是谁知道,就是在那个时候,齐传厚不作任何回应,对特殊教育的发展仍然不遗余力地支持,其间,还给医学二系的同学们专门开设了中医课程,广受好评。
古人云: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齐老师,做到了!
妙术:首创“推拿背腧穴治疗内脏病”中医疗法
2014年12月11日下午,受学校中西医结合学院“名老中医薪火传承论坛之杏林开讲”活动的邀请,齐传厚教授作了题为“背腧穴的临床运用”学术讲座。“推拿背腧穴治疗内脏病”是齐传厚老师学术精华的凝结,也开创了中医治疗的一个新支点。
刘孟安老师说,齐老师对背腧穴有着独到的见解。懂中医知识的人对背腧穴并不陌生,《黄帝内经》和一些重要的古代医籍都有记载。这样权威的知识点在临床实践上按说不应该有什么出入。但是,齐老师经过丰厚的临床积累和从医阅历,创新性提出了新的观点,那就是中医古籍对背腧穴位置的描述都是偏下,实际,在临床实践上都是偏上位置。这可是一个很大胆的想法。因为,齐老师的论断一旦确立,那么,在中医理论界,他将率先发现古代医籍关于背腧穴的记载与临床实践是有偏差的,齐老师也将成为最先提出这一理论的学者。
经刘孟安老师确认,最终,开展了“慢性胃炎背腧穴敏感点的临床研究”,通过临床实践验证,齐传厚对于脏腑背腧穴的认知是正确的,刘孟安老师也曾经以做胃镜的患者做过仔细对比,即在做胃镜前,寻找背腧穴敏感点,结果表明,齐传厚老师对胃病者背腧穴位置的确认是科学的。
这一发现的意义可是非同小可,它彻底打破了古代医籍对背腧穴的权威论述。同时,也成就了齐传厚首创“推拿背腧穴治疗内脏病”中医疗法的发明。就这样,对那些内脏病的治疗齐传厚老师打破了以往的传统疗法,而是寻找背部敏感点,通过推拿背腧穴敏感点,能既准确且及时地将病治愈。
当记者问刘孟安老师,齐老师修得妙术有何秘诀?刘老师平淡地说道:“善于总结,勤奋刻苦,敢于创新,仅此而已!”
“总统保健医生来了!医界泰斗齐传厚‘诊守’长恩医院。”这是烟台晚报报道齐传厚老师受聘烟台市长恩医院的新闻标题。新闻中对齐传厚老师“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年,带出一批中医临床和科研骨干人才。”做了清晰地描述,而他擅长的中医药疗法:治疗颈椎病、腰椎病、劲肩腰腿痛、急性腰扭伤、老年性骨关节炎、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股外侧皮神经炎、头痛、眩晕、失眠、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胃肠道疾病、慢性胰腺炎、肝胆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带状孢疹……,让记者在感觉眼花缭乱的同时,更为感触一个医学学者的勤奋和魅力!
型范:学高诲人不倦 身正为师典范
如果问,师者的风范用哪八个字来概括?很多人会想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齐传厚而言,在人生坐标上,学高诲人不倦是他作为学者的横线,身正为师典范是他作为师者的纵线。
齐传厚是推拿技术的娴熟运用者,“舒服而有疗效”是对他推拿技术的凝练概括。1987年,经过严格选拔,他以过硬的外语水平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被国家派往塞舌尔支援非洲建设。本来是半年的合同期,由于齐传厚的专业技能过硬,塞舌尔又续签2年合同期。2年结束后,再续2年。直到1992年才回国。这期间,他被聘为塞舌尔总统保健医生。与齐传厚共事近二十载,同为我校中医学教授刘孟安老师称“这是一种为国争光的至高医学荣誉!也是对齐传厚老师推拿保健技能的肯定。”
刘孟安一直很遗憾,没有将当年《滨州日报》专门报道齐传厚的那篇《赤手空拳走天涯》的新闻通讯留存下来。通讯里面,对齐传厚老师的推拿保健有着全面详细的记载。而今,齐老师对自己的成绩惜字如金,不愿多谈。其中的精彩与震撼除了那份报纸,很难再现了。
台前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齐传厚中医保健学问的高超来得并不容易。1977年,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开诊。万事开头难,当时附属医院的门诊量并不多,床位也仅仅45张。然而,齐传厚却大展身手,针灸推拿室、理疗室等中医保健医疗科室就在那个时候全部建成。为了维持正常运转,齐传厚利用自己在惠民地区人民医院近十年工作积累的病源资源,硬是将当时滨州附属医院的中医门诊开展的红红火火,并成为医院的亮点科室。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练就了齐传厚高超的推拿技术。刘孟安说:“齐老师能吃苦,也会总结心得。一天最多的时候能接诊70个病号。工作量之大,工作强度之高,可想而知。”然而,梅花香自苦寒来。最终,齐传厚练就了既让患者感觉舒服,又能治愈疾病的推拿技能。也正是这样高超的技能,征服了塞舌尔总统,授予齐传厚总统保健医生的荣誉。
刘孟安老师说:“齐老师的学问都在手里,仁爱都藏在心里了。”别看齐传厚老师的推拿技能出神入化,但是,对于前来请教学习的人,他总是倾囊相授。刘孟安老师至今都记得齐传厚老师手把手传授推拿手法的场景,那个认真啊,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最传奇的是,齐传厚老师的育人效果,他能硬生生的将一个在供应室工作的工人培养成医院的副主任医师,这样的绵泽教长,除了仁心大智慧所不可担当!刘孟安老师坦言,齐传厚老师当年鼓励他多做科研,在当时重教学、轻科研的氛围下,刘孟安老师很不理解,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齐传厚老师是对的。由于起步较早,积累丰富,刘孟安老师成为滨州医学院第一个申请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的老师。
对别人倾囊相助,对自己的事情却是到了苛刻的地步。刘孟安老师说,齐老师从来没有求人的习惯,从没为自己的事情去求人,但他却觉得求人办别人的事情顺理成章。在他担任中医教研室主任兼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期间,为解决老师职工们工作中的后顾之忧,生活中的困难,他都毫不犹豫地为每位老师的事情去求助别人。
何谓学者?学者就是以学术为天职的人,而学术的真谛就是求真。因此,只有当一个人把求真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时,他才真正具备了学者的品格。这一点,齐传厚老师做到了,他有着一个学者固有的坚守,也勇敢地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在记者采访齐传厚老师的过程中,也时刻能够感受到齐老师的这份个性。他一直强调自己只是个专业技术人员,不求功利和官位。每次开会的时候,齐老师都会提前10分钟到会,但是,如果领导15分钟内不到会场,齐老师会毅然离开。当记者笑言问他,这么个性,会不会影响发展?齐老师很潇洒地说:“我不想当什么官,巴不得多点时间多看几个病人,多研究几个新问题,这是我的根本!”
齐老早生活和工作中始终淡泊名利,在他担任教研室兼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的20余年时间里,对一些现金和荣誉称号看的很淡。评选先进个人从来不要,即便评上先进个人,他也坚决换成别人。正是由于这样的高尚品质,深受教研室和科室同志们的敬仰。至今,他唯一获得的奖项还是在他出国期间,获得一项滨州医学院“伯乐奖”。
目前,齐老已是80岁高龄,退休多年,但他对学校的感情丝毫没变,为我校中西医结合学院的发展仍然有求必应,经常指导学生推拿手法与技巧,给师生做学术讲座,从不计较报酬。
在记者即将结束采访的时候,这个已近八十高龄的老人,用刚刚给病人推拿完的手又颤颤巍巍地写下“祝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几个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