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部门概况 工作动态 理论学习 文化建设 媒体滨医 德育工程 部长信箱 服务下载

财富工程

当前位置: 首页  旧版栏目  财富工程

医以仁为本 师以德为先——记“中国心电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文博教授

2016年05月15日 22:22 张文博 点击:[0]

《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冠心病心电图学》《如何分析心律失常》《心电图鉴别诊断学》……12部心血管病专著,填补了心电学国内出版界的空白,更获得了中华医学会颁发的“心电学终身成就奖”,这些骄人业绩的缔造者是我校“终身教授”张文博老师。

在近50年的医疗生涯中,“医以德为本,无德不成医”的千年古训,一直是他能够成为一名具有高尚医德和高明医术受人爱戴受人尊敬的良医的最执著的信念。

有学生的地方,有病人的地方,就是我的战场

张文博,1933年出生在烟台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5岁开始读书,勤奋好学,异常刻苦。1947年随家人迁居青岛。195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山东大学医学院,大学期间更加努力,5年只看过两三次电影,星期天,在图书馆一呆就是一天。当时我们的国家刚建国不久,一切都百废待兴,全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团结一致大干快上,年轻而充满朝气的张文博在这种热火朝天的氛围中也决心多读书,读好书,用自己扎实的本领为祖国多做贡献。所以,他对一切都感兴趣,除了专业外,他还通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对外语更是情有独钟,不仅是英语,还学了日语和俄语,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为他以后取得巨大的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6年,张文博圆满完成学业被分配到青岛医学院工作。20年后,由于工作关系他又来到了滨州医学院。

1976年,为服从组织安排,在青岛医学院已工作20年的张文博,携家一起搬来了当时还是一片盐碱滩的北镇医学院。张文博的爱人有皮肤病,夏天特别怕热,而青岛气候凉爽,风景秀丽,有“东方的瑞士”之称,最适宜她居住。虽然不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可已是内科副主任医师的张文博还是服从组织安排,来到了刚建校不久的北镇医学院报了到,并无怨无悔地一直工作到现在。

初到北镇时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没有自来水,就自己挑水喝,水又苦又涩。春天风大得出奇,满天尘土飞扬,天空都是黄色的,走在路上眼睛睁不开嘴巴不敢张。夏天雨水倒灌进屋里,每次都是一边下雨一边向外泼水。冬天没有暖气,在那一间小屋里只有生个小煤炉子。但是,恶劣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影响张文博的工作热情,因为,77年我国恢复高考,张文博来北镇医学院不久正赶上这批学生,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空前高涨,求知心切,不论是听课还是在路上看到,学生们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对老师的尊重和热爱更是让张文博感动。刚刚经历过文革的张文博,曾经是被专政的对象,学生的大字报贴得漫天飞,上课没人听,甚至不上课,走在路上更是没人理。在医院经常被病人辱骂。与现在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医生,有学生的地方,有病人的地方,就是我的‘战场’”。所以,张文博全力以赴,积极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中去。

让病人少花钱,治好病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也是医生这个职业在社会中赖以立足的基石。整个社会都要求医生要有起码的医德医风。张文博在他从医的近50年里,坚持不变的原则就是:“尽可能让病人少花钱,治好病,从不收红包,不开拿‘回扣’的药”。

张文博在青医工作期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农村参加巡回医疗,农民看病难,农民生活的艰辛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虽然没有太多的钱可以贴补,但是,他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减少农民的负担。他说:“要想让病人‘少花钱,治好病’的一个关键就是积极钻研业务,深入了解病情,及早做出诊断”。多少年如一日,他除了学习就是学习,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1963年,胶南县青年农民韩某,因慢性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晕厥,在青岛市立医院住院,张文博是主治大夫,当时这种病国内文献尚无报道。于是他查阅了大量的国外文献,在新出版的《美国心脏杂志》看到4例报道。详细阅读,反复思考,将他们的经验用于病人身上,很快病人的病情稳定下来,但需要住院治疗。韩某家在农村,有三个孩子,经济十分困难,张文博帮他精打细算,住了一周院只花了十几元钱。以后的几十年一直与韩某保持联系,按时给他寄药。直到2003年韩某去世。

张文博不仅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用自己的精湛技术对待病人,同时也在精神上关怀备至。

1982年,有个油田工人因发热头疼住院,经认真检查疑为流行性出血热。当时滨州地区并没有报道,经过仔细询问,知道患者一个月内曾去过临沂地区(流行区),确诊后经治疗发热消退,却又出现肾功能衰竭。于是张文博白天忙碌了一天,晚上还要去病房诊视病人,以制定第二天的治疗方案。由于病人知道了自己的病症,他又在流行区呆过,知道此病病死率很高,很担心自己的生命,每次张文博去病房,他都拉着张文博的手,问:“张教授,我会死吗?”张文博总是很坚定的告诉他:“相信我们,你绝对死不了!”有医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精神的鼓励,病人很快痊愈出院。

1984年,高青县12岁的小患者郝某,因反复发作晕厥住进了医院,有医生诊断为心肌炎。当时张文博担任内科副主任,经与病人家属深入了解,他得知病人家族中有多人青年猝死,于是他确定小患者是家族性QT间期延长综合症,国内仅有20例报道。诊断确定了,张文博应用价格便宜的普奈洛尔(心得安)很快将病情稳定。小患者出院后,张文博再三嘱咐他要持续服药。以后再无发作,90年代初,郝某复诊时已成为一个身体健康的小伙子。

这只是张文博从医以来的几个很小的病例,象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也许他自己不会记得太多,但是他对病人的态度和医术的高明却会被铭记在病人的心中,赢得人们的尊敬。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相继发生着变化,挣钱多被看作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于是不少行业都出现了违规现象。在医院最让病人头疼的就是医生开拿“回扣”的药,把药费转嫁到病人身上,不管病人的家庭情况能否承受。有些医生甚至到了开出的药是否符合病人都不在乎的地步。以至于到现在为止,如果病人做手术不送上一个红包都觉得自己做得不够,担心病人手术不成功。然而,这些年来,张文博严守自己的诺言,从不收受红包和开拿“回扣”的药。

1996年,曾有一个大药厂的经理专程找到他,以朋友身份邀请张文博与家人去四川、九寨沟旅游,并一再强调是交朋友,不附加任何条件。张文博考虑到哪有如此好的事情?天上不会掉馅饼,谢绝了邀请。以后又有许多这样的情况,都被张文博拒绝。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从不与药厂的人员打交道,避免与他们发生任何关系。

2002年,烟台某企业医院也曾以年薪20万元聘请张文博与爱人同去工作,但他们认为自己赚钱多了,很有可能要增加病人的负担,如果是这样,就违背了自己一直坚守的廉洁行医的原则,还是婉拒了邀请。

50年来,看过的病人不计其数,教过的学生也遍布各地,但一说起张文博,他们都流露出尊敬的表情。

勤奋好学  努力工作

张文博这样总结自己的大半生:“我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感到羞愧,但绝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因为我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用于学习,用于工作”。

一直以来勤奋成了张文博履行自己工作原则的最基本的状态。不上班的时候就是坐在书桌前,看书,查资料,翻译有关外文书籍。他既善于借鉴先进的技术,又善于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在他的努力下,1973年,他主编的第一部心血管专著《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由青岛医学院内部出版。因为当时是文革时期,信息十分闭塞。但不久此书还是轰动全国,上海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协和医学院、解放军总医院等大医院纷纷来信定购,印刷的两万余册两个月内告罄。这次出书使张文博信心倍增,也使他重新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于是他的写作历程就此拉开。

以后的20多年里,张文博又主编了12部心血管专著,翻译了1部专著,参编了8部专著,主审了4部专著,发表论文150余篇。据统计,光他自己撰写的总字数约为600万字,若加上主审的文字约为1000万字。

不仅他的论文,他的书只要一出版总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受到读者的喜爱。这与他的勤奋好学,知识面广,大学时期的文字功底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只要确定了写作的选题,他就开始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他不仅阅读英语专著,还阅读日文和俄文专著;他不仅有理论,还列举一些自己在临床中遇到的实例。所以,他的书都有一个特点:内容新颖,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用性强,读后就可应用于临床,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文笔流畅,通俗易懂,对于一些艰深的问题他总是力求说的简洁明白;篇幅少,信息量大,内容尽量“提纯”。所以,每一本书印刷量一般都在2000030000册,多数都要多次印刷和再版,其中《心电图诊断手册》曾9次印刷。而《如何分析心律失常》、《心电图鉴别诊断学》和《如何选择心血管药物》的出版填补了国内空白,对临床工作指导意义很大。

有付出就有回报,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1983年,张文博晋升为内科主 医师。1987年,晋升内科学教授。1991年获山东省卫生厅首批科技拔尖人才称号。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编的专著先后5次获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奖。担任副主编的《现代心脏内科学》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中国心电学会、心电图应用临床100周年庆典(中国)组委会颁发的心电特殊贡献奖(全国获奖者15人,山东获奖者仅一人),并被邀请在北京心电图临床应用100周年纪念大会上作专题讲座。

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

1996年,张文博退休了。退休后的生活如何安排?当时有三条路可供选择:一是返回青岛颐养天年,与孩子们团聚尽享天伦之乐;二是接受一些外单位邀请,多赚一些钱,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更加富裕舒服;三是继续留在滨医,发挥余热,为医疗、教学、科研再做一些贡献。经过再三思考,他还是留了下来。因为他觉得,自从他从青岛来到滨医这20年来,院领导非常支持他的工作,对他们的生活也非常照顾。这里有需要他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的病人,也有需要他传授知识和人格魅力的学生;他所在的内科在他的带领下,人心齐,干劲足,同志之间和睦相处关系融洽,最可贵的是他可以毫不隐讳的向有错误和缺点的同事当面指出而他们从不会不接受和不高兴,这是在其它单位所找不到的;20年来,他与外界的联系都是在滨医,人们只知道他是滨医的教授和专家。所以经过再三考虑他还是留了下来。居住了20年的滨医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从心底里不舍得离去。

张文博是退休了,可他是退而不休。每周二和周四上午,他到内科病房查房,对一些疑难病例,他依然亲自询问病情,以求做出早期诊断,早日为病人解除痛苦。2002年,博兴有一位老年妇女突然发作呼吸困难、胸痛,诊断不明,张文博查房后又去病房仔细检查病人,询问病情,最后确诊为肺拴塞,对症治疗后病人很快恢复健康。为了病人,他从退休到现在一直辛勤工作在第一线。同事们都关切地告诉他要多注意休息,他说:“来日不会太长了,我愿趁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还好的时候多为滨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不仅关心每位医生的技术提高,也重视护士水平的提高。他曾用了一年的时间给她们讲课,讲心电图,讲心血管药物等,使内科护士的技术水平在全国闻名,外出进修也获得很高的评价。

张文博已近古稀之年,但他从没放松过自己,学习工作从不间断,他知道心力衰竭晚期的治疗十分困难,称为难治性或顽固性心衰。他在2001年的欧洲心脏病杂志和2003年美国心脏病杂志上看到了“小量高渗盐水合并大剂量呋塞米”治疗策略。经过认真研究,他认为这虽然是一个反传统的治疗观点,但有坚定的理论基础,又有近200例的使用经验,于是他号召在科内开展了这一治疗方法,治疗数例患者,疗效十分显著,况且这个治疗方案花钱极少,一个疗程不过数百元,而以往治疗难治性心衰一天就能花上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所以,他们已将这个治疗方法作为心内科的研究课题,准备进一步开展工作。

2015年,是 张文博 教授从事内科临床工作兼心电图工作整60周年。十年前,也就是 2005924 张文博 教授在北京卫生部礼堂接受了中华医学会颁发的“中国心电学会终身成就奖”荣誉证书,全国仅有6位心电学专家获此殊荣。目前,他依然担任《滨州医学院学报》的特邀编委,《心电学杂志》、《实用心电图学杂志》、《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的编委,定期给他们撰写文章。他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想在我有生之年,继续学习,继续工作,为提高我院的医疗质量、教学水平和培养年轻一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下一篇:

关闭

学校首页
学校首页 | 部门概况 | 工作动态 | 理论学习 | 文化建设 | 媒体滨医 | 财富工程 | 德育工程 | 服务下载 | 部长信箱

通讯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346号 邮编:264003 联系电话:0535-6913032 Email:byxc001@163.com

Copyright @ bzmc All Rights Reserved. 滨州医学院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bzmc 2010 鲁ICP备09082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