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部门概况 工作动态 理论学习 文化建设 媒体滨医 德育工程 部长信箱 服务下载

财富工程

当前位置: 首页  旧版栏目  财富工程

革命风范 教育情怀---记黄道源同志的滨医岁月

2016年05月17日 22:30 黄道源 点击:[0]

九曲黄河蜿蜒东流,日复一日地冲刷着这片广袤的黄河三角州腹地。40多年前的北镇——这个黄河边偏僻落后的小集镇,荒凉得有些寂寥、宁静得有些沉闷,只有淤泥滩上锈迹斑斑的驳船,缓缓地摇曳着古老的希望。

197010月的一天,寂静的小镇突然热闹了起来,一群衣着朴素却整洁、夹着书本、戴着眼镜的知识分子出现在黄河滩头——青岛医学院的老师、教授们来了。

哪里最困难就到哪里去——临危受命显党性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中共山东省革委核心领导小组决定对全省高校进行撤并搬迁,青岛医学院几乎全部的人员和设备从繁华的海滨城市青岛迁至条件艰苦的北镇(现滨州市)。

1970 1028 ,这一天将永载滨医史册。就在这天,一辆辆军用卡车,满载着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图书资料,满载着对美丽海滨的留恋和不舍,从青岛出发,一路颠簸着越过胶莱河、潍河,穿过昌潍平原,渡过黄河渡口,来到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从此,注定有一批人将青春和热血倾洒在这片土地,奉献给这所大学。

搬迁初期,学校在各方面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百废待兴,各项工作举步维艰。就在这时,黄道源同志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片热土。当时,为了扭转困局,省委从全省选调了几位干部,充实学校领导班子,以期加强领导。也许是畏于当时的艰苦条件和困难的工作局面,其他人都“聪明地”找到各种理由予以婉拒,没有报到,只有黄道源同志无条件地服从了组织安排。

“共产党员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怕苦还算什么共产党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铮铮誓言。19719月,黄道源同志来到北镇,担任青岛医学院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成立党委后为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毅然投入到青岛医学院迁建的艰巨任务中,同全校师生一道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

黄道源同志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他191941日生于山东威海(今威海市环翠区)城里东北村,少年时代就读于威海清泉小学、省立烟台中学。1936年夏考入北平中法大学高中部。期间,他积极投身于我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黄道源返回家乡从事我党领导的地下工作。1948425日拂晓,我军发起的潍县战役刚打开西城,黄道源便随队在曾山、姚仲明等市委领导同志的带领下,从被炸开的城墙缺口上进入潍县城,开始了接管城市的工作。潍坊特别市成立后,黄道源先后担任民众教育馆馆长、市教育局社教科长和中教科长、昌潍专署文教科副科长、昌潍地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和宣传科科长、潍坊中学(现潍坊一中)校长、昌潍专署文教局局长等职务。“文革”中遭受重点隔离审查,197010月重新走上领导岗位。这些经历,既锻炼了他的坚强党性,又赋予他在逆境中奋起的坚韧品格和处理复杂局面的宝贵经验。而这些,正是当时学校搬迁后百废待兴所需要的。

                 学校不能乱——大智大勇撑危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初到学校,黄道源同志就充分发挥了独特而独到的领导才能。

当时,学校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局面——一方面是“文革”错误路线造成的干扰,一方面又面临着迁校建校的繁重任务。作为抗战时期就参加革命的久经锻炼的老干部,黄道源同志刚到任就迅速进入了角色,显示出丰富的领导经验和非凡的驾驭全局能力。

他反复强调,“无论什么时候,教育不能乱、学校不能乱!”在当时极左思潮盛行的极端困难环境中,他顶着错误路线带来的巨大压力,以革命家的气魄、政治家的智慧和教育家的视野,千方百计排干扰,想方设法促稳定,一心一意抓教学,竭力维护教学科研秩序和学校正常工作,为扭转困难局面、促进学校稳定做了大量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动乱带来的损失。

针对当时秩序混乱、人心不稳的局面,他苦口婆心地做师生的思想工作,尽心竭力地解决师生的实际问题,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稳定了师生情绪,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面对迁建初期宿舍和教学用房严重缺乏、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局面,他带领师生自己动手拉土填坑、开挖基座、搬运建筑材料,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建起了教学楼、图书馆、宿舍共一万多平方米。

为了使招生工作顺利进行,黄道源同志带领教职工加班加点,突击准备工农兵学员的教室宿舍,研究制定适合工农兵学员特点的教学方案,编写教材,确保了工农兵学员顺利报到入学。当时,工农兵学员来自军队、地方等许多单位,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为了保证教学,他抱着对党的教育事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主张将具有高中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学员分别编成连队,给同学们补习文化课和基础课。同时,在当时错误的“彻底批判所谓‘单纯技术’观点”、大量减少课程的特殊情况下,他重点加强了教材建设,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大量内容科学、实用性强的教材,并创造性地开设了融生理学、生物学为一体的“人体机能学”等课程,从而适应了教学和学员自学的需要。

197310月,受“批林揭袁”运动的干扰,学校再一次陷入混乱,部分师生强行迁回青岛。黄道源同志奔走于北镇和青岛之间,反复做回迁师生的说服教育工作,努力维护大局。

19749月,青岛医学院党委决定成立青岛和北镇两个临时领导小组,黄道源同志担任青岛医学院青岛临时领导小组组长。

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实事求是拨乱反正

“文革”期间,教育领域成了重灾区。经历了十年噩梦后,人们终于迎来了乌云散去的时刻。

197610月,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取得了粉碎“四人帮”的历史性胜利,喜讯传来,全院上下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然而,由于“文革”时期的破坏深重,极左思潮尚未厘清,加上人们思想极不统一,学校工作陷入了困境。面对遭受“文革”重创的烂摊子,学校领导班子在兴奋之余,也深感重建的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

关键时刻,又是黄道源同志临危受命、挺身而出。19773月,他再次离开青岛,回到北镇担任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党的核心小组组长、革委会主任,后改为党委书记、院长(后随着学校名称的变更,先后为北镇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滨州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成为“文革”后这所大学的第一任领航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面对“文革”造成的惨痛局面,他痛心过,沉思过。“一定要把‘文革’期间错了的东西全部纠正过来,把学校在‘文革’中失去的时间夺回来!”这是他沉思之后的坚定决心,也是他胸怀许久的雄心壮志。

上任初期,面临“文革”后学校百废待兴的局面,他以极大的胆略和勇气领导了学校的拨乱反正工作。作为对“文革”之害有着深刻体验和清醒认识的领导干部,他深知,只有全面揭发批判“四人帮”在教育领域的错误路线,坚决肃清极左思潮的影响,用正确的思想认识统一全院师生的思想,才能尽快地使学校各项工作走上正轨。19773月,北镇分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召开的第一次会议,议题就是研究部署揭批“四人帮”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黄道源同志提出,在揭批“四人帮”的过程中,既要深刻彻底,真正从思想根源上肃清极左流毒,同时又要注意密切联系实际,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努力恢复和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避免造成新的混乱。这些意见给揭批“四人帮”罪行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使广大师生正确的认识毛泽东思想,19774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出版后,党的核心领导小组专门开办了业余政治学校,广大干部群众纷纷参加,许多带孩子的女同志也积极参加学习,学员占全院实有人数的96%。

在清查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在黄道源同志的主持下,学校同样贯彻了坚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注意了“三个区别”(即把参与四人帮阴谋活动同受四人帮影响,说过错话、办过错事区别开来;把参加四人帮帮派体系同一般的闹过派性区别开来;把阴谋篡党夺权同对党委提出过错误的批评意见区别开来)和“一不追究”(即对受“四人帮”影响犯有一般错误的,只要认了错、讲清了问题,就不再追究),最后得出了“没有发现与‘四人帮’阴谋活动有牵连的人和事”的正确结论,从而保护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维护了学校的安定团结。他还坚持“有错必纠”的原则,领导了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对“文革”以后立案审查的26名教职工逐一进行了审查复议,对没有安排工作和职务,或安排不当的干部、教师,进行了重新安排和调整,对“三类案件”进行了认真清理,对政治历史问题也进行了复议,复议结论同本人见了面,并通知了其亲属子女的单位,消除了影响,同时给“右派”恢复了名誉。

由于坚持了正确的指导思想,采取了正确的措施,使学校在较短时间内就摆脱了“文革”造成的混乱局面,教学秩序和各项工作逐渐恢复正常。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带领教职医护员工坚决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逐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积极推动工作重心转移,迅速把精力集中到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中,开辟了全新的工作局面。

按教育规律办大学——高瞻远瞩抓教育

教育开启着民族的未来,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国之将兴,必尊师而重教。”黄道源同志深谙这个道理,并把教育作为终生的理想身体力行之。

作为一位有胆识、有远见、有思想的教育家,他对高等教育规律和学校改革发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使改革初期的滨州医学院焕发出勃勃生机。

他遵循教育规律、重视教学、专于育人。他强调,“大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中心任务就是教学和育人,学校各项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来开展,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服务”。在他的领导下,学校每年都举行“我为人才培养贡献什么”的大讨论,以此来统一全校干部教师的思想和行动,真正把“教学第一、质量至上”的思想深入到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头脑里、体现在行动中。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首先重点加强了课堂教学、课程建设和制度建设。他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上教学第一线,同时重点培养青年教师,实行新老结合、讲带结合;他亲自主持重建了受“文革”影响撤并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10个基础教研室,积极组织骨干教师编写、采用新教材,强化了基本理论教学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培养;修订了《教师职责》《学生守则》《实验室守则》等一系列教学规定,建立完善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在他的努力下,学校教学质量逐步提高,逐渐恢复了“教学第一、质量至上”的优良传统。

他办学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勇于创新。为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卫生人才的需求,在搞好本科教育的同时,在全省医学院校中较早创办了四年制夜大医学班和政治班、三年制中等护士学校,开始了高等医学院校多层次办学的宝贵探索,同时为国家社会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

他尊重教师、知人善任、爱护知识分子。在他主持下,学校对“文革”中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专 教授认真清查、逐一落实政策,对有突出贡献、受过错误处理的史镜铭、韩振藩、杜炎青、刘仁德等知名教授予以重用,当他亲自到这些老教授家里宣布给他们彻底平反时,他们激动得留下了热泪……。至今老教授们还清晰地记得,为了解决老教师的取暖问题,他亲自动手给他们安炉子、装烟囱;为了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他亲自带领教职工到黄河边搬运石材建设宿舍楼,建成后力主将宿舍全部分给一线教师,自己和各级领导干部依然住在矮旧的平房里。这在当时都极大的鼓舞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调动了他们为学校发展而奋斗的积极性。

他重视人才、求贤若渴,以宽广胸襟和远见卓识吸引、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他认为,“有教授才有大学,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为了聘请名师,他多次去青岛动员张文博等知名教授到学校工作;他重视加强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实施了师资培养长远规划,连续组织举办了多届进修班、培训班,请马锦堂等教授带领青年教师学习讨论新教材、开展实验室预习、组织全体青年教师随班听课、分段试讲,同时,请韩振藩等教授带领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经过努力,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逐渐成长起来,并成为以后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

他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积极倡导教师参加科技活动、参与科研任务。在他主持下,学校克服了条件差、人员少等困难,科技工作从无到有,逐步发展。1978年,学校创办了《滨州医学院学报》;1981年,设立了科研处,积极申请、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逐步增加科研经费,并建立了计划生育研究室、毒理研究室等科研机构,全校性的科研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经过黄道源同志的科学规划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学校就在在男性节育、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手术矫治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他鲜明的人格魅力也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关心学生、爱生如子,经常深入学生班级、宿舍、食堂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他襟怀坦荡、作风民主、为人正派、办事公道,善于听取吸纳不同意见,赢得了全校师生员工的拥护和爱戴,在师生中享有崇高威望。

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他积劳成疾,特别是经历了“文革”的摧残,他的身体逐步垮了下来。1979年消化道大出血,生命垂危,经全力救治脱险。1982年,患轻度脑中风。19844月,黄道源同志向省委提出离休申请,经批准后回潍坊市级机关干休所离职休养。

从青岛医学院、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北镇医学院再到滨州医学院,在这13年的时间里,黄道源同志抛却发达城市的优越工作和生活条件,两进北镇、数挽狂澜、历尽艰辛,把全部的感情和精力献给了他挚爱的高等教育事业和这座当时鲁北唯一的本科高校,为滨州医学院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在这13年的时间里,学校从乱到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滨州医学院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科研工作捷报频传,办学水平日益提高,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进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为今天这座现代化高等医学院校的全面崛起打下了良好基础。

“黄书记是个为人正派、心胸开阔、关心体恤教师的领导,他经常与教职工谈心,尽心尽力的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很多教师都对他怀有深厚的感情。”“黄书记宽容和善、平易近人、爱护人才,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聆听他的教诲,有如沐春风的感觉。”“黄书记懂教学、懂教育规律,是个真正的教育家。”时隔二十余年,提起黄道源同志,老教授们依然敬佩不已,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在老滨医人的眼中,他是一个仁者、智者、勇者,无论是冰封雪舞,还是风雨如磐,他就像一团火,燃烧着自己,温暖着他周围的人,照亮着他的事业,直到迎来百花绚烂的春天。

风范存今世,功德昭后人。远去的往事虽已斑驳,但黄道源同志的精神依然在滨州医学院的史册上熠熠生辉。他的革命风范、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为滨州医学院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为广大师生、校友所景仰和怀念……

上一篇:下一篇:

关闭

学校首页
学校首页 | 部门概况 | 工作动态 | 理论学习 | 文化建设 | 媒体滨医 | 财富工程 | 德育工程 | 服务下载 | 部长信箱

通讯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346号 邮编:264003 联系电话:0535-6913032 Email:byxc001@163.com

Copyright @ bzmc All Rights Reserved. 滨州医学院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bzmc 2010 鲁ICP备09082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