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落后清明
清明时节,春城日暖,芳草吐绿,杨柳依依。走出冬日,有大把大把的春光拥到这个时节里,同伙伴三五成群,脱掉冬日里厚重的衣裳,逢哪花开的最艳哪草长的最青,就到哪儿去。荡秋千,放风筝,欢歌笑语,一冬的沉闷烟消冰释。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介子推后,寒食火停。小时候,妈妈会在前一天晚上,煮上满满一锅的鸡蛋,早上把顶好顶坚固的鸡蛋递给我,我则小心翼翼的接在手里,不舍得吃掉,和小伙伴相互比较一番,然后两两相撞,这是北方孩子的乐趣。米粉与艾草汁在上百次销击下交互融合,一口青团,油绿如玉,青草悠长,这是是中国南方春天的味道。
扫墓祭祖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放风筝
“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荡秋千
“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荆楚岁时记》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 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踏青
“高柳岂堪供过客,好花留待蹋青人。”元杨允孚《滦京杂咏》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是清明成全了这场雨,更是这雨衬托了清明。望着飘洒的细雨,才更能引得人们心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思。但是啊,清明更是三月里的一缕春风,揪住了女娃娃们的油亮的小辫子,吹翘了豆蔻少女的呢喃的嘴角,是春风里若隐若现的玉兰香,更是春风中你我的得意马蹄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