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部门概况 工作动态 理论学习 文化建设 媒体滨医 德育工程 部长信箱 服务下载

财富工程

当前位置: 首页  旧版栏目  财富工程

大师之风长存———张文博教授先进事迹座谈会纪实

2020年02月27日 8:35 滨州附院 王树云 点击:[0]

在滨州医学院,有一位在全国享有盛誉的大师级人物,他的成就轰动心电学领域。他主编的《心电图诊断手册》《如何分析心律失常》《心电图鉴别诊断学》等多部专著,填补了心电学国内空白,获得了“心电学特殊贡献奖”“心电学特殊功勋奖”、中华医学会“心电学终身成就奖”、中国心电学领域最高奖“黄宛心电学奖”。他是滨州医学院唯一的“终身教授”。他的名字叫张文博。

2016年2月6日,农历除夕的前一天,张文博教授与世长辞,享年84岁。半个月后,夫人黄薇教授追随而去。

2016年4月,滨南采油厂一位90多岁的老人突发心脏病到滨医附院抢救。在救治过程中得知:20多年前这位老人曾经是张文博救治过的病人,与张文博结下了深厚情谊。日前老人偶然听到张文博教授去世的消息,悲伤难抑,才引起了这次心脏病复发。

2017年,在张文博教授去世一周年事迹报告会上,忆往昔,他的同事、学生无不感怀失声。

回望张文博教授在滨医60载光辉岁月,音容笑貌宛在,大师之风长存。在第3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在又一批新生走入校园之时,谨以此篇纪念滨医师魂,传承先生“忠诚、拼搏、奉献、进取、担当”的精神风范!

藏蓄阳和意最深

———济世救人 德医双馨

张文博从医60余年,一直从事内科医疗和教学工作。他遵循“医以德为本,无德不成医”的古训,真正以病人为中心,时时刻刻把病人的疾苦放在心上,无论贵贱,一视同仁。

张文博在青医工作期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农村参加巡回医疗,农民生活的艰辛,时时牵动着他的心, “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治疗”,是他始终奉行的原则和执着信念。

滨州医学院原内科学教研室主任、滨医附院原内科主任张玉传至今清晰地记得:“有的年轻医生刚参加工作时遇到来自农村的老年病号躲着走,张文博老师不但自己主动迎上去,热情打招呼,还教育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

“从医数十年,张老师总是选择有效且经济实惠的药物。”心血管内科护士张贞美说。

“张老师非常有耐心。有些病人特别啰嗦,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大娘,说话没有逻辑性,抓不住重点。但张老师尽量不打断她们,并且巧妙地加以引导以完成病史采集。”血液内科主任于文征说。

“每到张老师查房那天,病房里的病人们都在盼望着,看到老教授来了,他们的心里也就踏实了”,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李跃荣说。

“在医院里,病人的健康指导一般由护士来做,但张老师总是亲自给病人作指导。因为他清楚,医生的话病人会更加重视。”张贞美说。

他经常和病人开玩笑,蔼然似春,温润如玉。病人都笃信他,慕名远来找他看病的人数不胜数。他们说:“见到张文博教授,心里才有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心血管内科副教授李宗清回忆,“张老师经常这样强调,要想让病人少花钱、治好病的唯一关键就是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积极钻研业务,深入了解病情,及早做出诊断。”张文博 “利其器”的方式就是勤勉钻研,深入思考和总结。他坚持不懈地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先后建立了心功能室(包括心电向量和心脏彩超室)、食道心脏调搏室,开展心脏电复律治疗,不断探索和开展新的药物疗法。

业内人士都知道,心力衰竭晚期的治疗十分困难,尤其是合并低钠低氯血症的顽固性心衰。张文博在2001年欧洲心脏病杂志和2003年美国心脏病杂志上看到“高渗盐水合并大剂量呋塞米”的治疗策略,经过认真研究,他认为这虽然是一个反传统的治疗观点,但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近200例的使用经验。于是他号召在科内新开展这一治疗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治疗数十例患者,疗效十分显著,并且花钱极少,一个疗程不过数百元。而以往治疗难治性心衰一天就能花上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经过进一步研究推广 “高渗盐水治疗顽固性心衰”的疗法,挽救了很多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他推广的这一新疗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1963年,胶南县青年农民韩某,因慢性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出现发作性晕厥,在青岛市立医院住院,张文博是主治医师。当时这种病国内文献尚无报道。于是他查阅了大量的国外文献,在新出版的《美国心脏杂志》看到4例报道。他详细阅读,经反复思考分析,将他们的治疗方案用于病人身上,很快病人的病情稳定下来。韩某家在农村,经济十分困难,张文博帮他精打细算,住院一周只花了十几元钱。以后的几十年里张文博一直与韩某保持联系,按时给他寄药。直到2003年韩某去世。

1987年前后,滨医附院收治了一名12岁来自高青县的农村孩子,因反复发作晕厥入院,病状少见,难以确诊。时任内科副主任的张文博查房后,得知孩子的母亲家族中有青、中年猝死的家族史。最后他确定小患者得了一种非常少见的先天性心脏遗传病———家族性QT间期延长综合症。当时国内仅有20例报道。张文博为小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用价格便宜的普奈洛尔(心得安)很快将病情控制稳定。小患者出院后,张文博再三嘱咐他要持续服药。之后该患者再无发作。90年代,这位患者复诊时已长成一个健康的小伙儿。

作为滨州医学院和滨医附院心电图、心脏彩超的奠基人,心血管专业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张文博教授的心血。他借助于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又兼查体问诊细致入微,每每掘幽发微,条分缕析,真知灼见,令人感佩。原内科护士长、心血管内科护士长李翠香说:“他严谨的治学作风、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像磁场一样,深深吸引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对滨州医学院学风和滨医附院大内科的科风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心内科办公室里,珍藏着一摞厚厚的打印材料,其中大部分是心电图资料,空白处都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这些都是张老师查房时给我们讲授过的资料,我把它收藏起来,遇到疑难问题时,就把这些资料重新拿出来再看看,至今受用。”张玉传手捧这些材料,眼中闪着泪花。

“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心血管内科迅速发展,医疗和护理都很出色,很早就成为医院重点科室,并且理念在国内一直很超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张老师永远在第一时间接受国内外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并快速消化后传递给我们。”滨州附院党委委员、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孙经武说。

为了提高年轻医师和护士的专业技能,张文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心血管内科开办心电图学习班,每周利用大家的业余时间授课一次,张文博亲自主讲,这一办,就是近二十年。

在滨医附院,人人都知道心血管内科出来的护士业务过硬,而且个个都会看心电图。技术水平在全国闻名,外出进修也总是获得很高的评价。医院几届选拔护士长,心内科就胜出好几位。

“心脏病发作一般都很突然,如果发病时再去找医生,有时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老师知道,医院里平时与病人接触最多的就是护士,在掌握了基本和常见的心电图知识后,遇到突发情况时,护士就第一时间进行紧急处理,关键时刻能救病人的命。”张贞美说。

“其实,这就是张教授给我们举办学习班的初衷。张教授自发地利用业余时间每周五晚上对我们护士进行心电图知识培训,而且非常喜欢我们提问问题,从不求任何回报。他图的是什么?我想,就因为他是一位悲天悯人、胸中藏有大爱的人,秉性使然,他对病人怀有一腔深深的爱意。”李翠香含泪诉说。

“欲为众生除病患,肯将衰朽惜残年。”1993年张文博退休后,每周二和周四上午,到心内科和老年医学科查房。对一些疑难病例,他依然亲自询问病情。他有膝关节痛的毛病,腰椎也曾摔伤,但他从无因此耽搁一天工作。

“张老师长期坚持在临床第一线工作,门诊、病房查房,病史采集,查体等事事亲躬。每次查房,年轻医师都收获很大,解决很多疑难杂症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张老师体力明显不如以前了,同事们都劝他要多注意休息,他说,来日不会太长了,我愿趁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还好的时候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张玉传记忆犹新。

“他特别敬业,我们值夜班的时候,经常遇到他晚上来看病人。一大早,他的身影就出现在病房里,几乎每年大年初一他都到科里查看病人,然后在办公室里看书。”烟台附院外部理事、临床医学院副院长王东说。

“熟悉张老师的人都知道,大年初一他家是不开门的。因为老师平时从不收礼,他怕这一天有人会趁机带礼品到家中拜年,外人看来这是不通情理,但张老师就是怕别人破费。”原老年医学科主任刘肖林说。

“张老师心脏一直不太好,血压高,还曾患过脑梗塞,腰椎间盘突出症,走路很困难。说是走路,其实就是一点点地挪动,这些,外人哪能知道!”说到这里,刘肖林早已泣不成声。

“2013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天降大雪,我们科护士们正在小声猜测:这样恶劣的天气,张教授这次可能真的来不了啦!按说这么大年龄,身体又不好,也不该来了。话音刚落,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别人的搀扶下挪进病房,正是张文博教授。那一年,老人已经81岁高龄了,”现任老年医学科护士长王云文说,“那一幕,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2014年下半年,张文博全身无力,走路挪也挪不动,初步检查为严重贫血,后来诊断为胃癌。随后他的老伴黄薇教授亦被检查出癌症。

考虑到两位老人对学校和医院所做的贡献,且他们的子女常年不在身边,医院决定派人到老人家中护理。张文博说什么也不同意。

“老师一生从不愿意麻烦别人。在住院以前,有段时间老师身体状况已经相当差,翻身儿都成问题。我们几个学生就自发轮流到老师家给他做理疗。每次做完理疗,老师都会双手合十,无比真诚地向我们表示感谢。每次我都匆匆地走,实在不忍回头看老师那充满感激的眼神。”张贞美说着不住地抽泣。

“住院后,老师就住在我们老年医学科病房,每次帮他翻身,不管他身体多么难受,都会给你一个温暖的笑脸。”王云文说。

“即使是躺在病床上,老师还是挂念着其他患者,我多次见他拿着别人的病历、心电图和医生讨论病情和治疗方案……都那时候了,他心里还是想着患者,想着工作。”张贞美说这话时悲泣难抑。

“张老师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作为滨州医学院唯一的终身教授,张老师实至名归,他把事业做到了干不动的那一刻。”孙经武的一席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风尘外物世超伦

———清廉简朴 高风亮节

张文博,1933年出生于烟台,自幼勤奋好学。1947年随家人迁居青岛。1952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山东大学医学院。大学期间,他5年只看过三次电影,周日一整天泡在图书馆。除专业外,他还通读了《资本论》;除了英语,还自修了日语和俄语,并且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都为他之后取得巨大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6年,张文博圆满完成学业被分配到青岛医学院工作。1974年,青岛医学院成立北镇分院,形成了青岛、滨州(原“北镇”)两地办学的格局。1976年,为服从组织安排,在青岛医学院已工作20年、已是内科副主任医师的的张文博,携家迁来当时还只是一片盐碱滩的鲁北小镇———北镇。

原心电图室负责人刘悦香老师介绍,当时北镇只有一条像样的街道,两边都是臭水沟。没有自来水,要自己挑水喝。没有绿化,漫天尘土飞扬。宿舍地势低洼,夏天每逢下雨,雨水都会倒灌进室内。冬天没有暖气,屋里只靠生小煤炉子取暖。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使许多人望而却步,想方设法调回青岛。张文博的爱人黄薇是江苏人,是一名儿科医生,她有皮肤病,夏天特别怕热,但是没有电风扇,亦无洗澡设施,只能在家盆浴,给皮肤病的治疗带来很大不便。恶劣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影响张文博的工作热情。他说:“当时条件确实很艰苦,也曾有些不情愿,但是来北镇后不久,我正赶上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生,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空前高涨,求知心切,不论是听课还是在路上看到,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对老师的尊重和热爱更是让我感动。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医生,有学生的地方,有病人的地方,就是我的‘战场’。”

这一“战”,就是一辈子。

1980年7月至1987年6月张文博任滨州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1982年8月至1990年8月任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1992年10月被评为“山东省卫生厅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自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悄悄发生着变化,挣钱多被看作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不少行业出现了违规现象。然而,这些年来,张文博严守自己的诺言,从不收受红包和开拿“回扣”的药。

1996年,曾有一个大药厂的经理专程找到他,以朋友身份邀请张文博与家人去四川九寨沟旅游,并一再强调是交朋友,不附加任何条件。张文博委婉谢绝。之后又有多次类似情况。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从不与药物销售人员打交道,避免与他们发生任何经济关系。

2002年,烟台某企业医院曾以年薪20万元聘请张文博与爱人同去工作;我国南方某医院亦曾招募人才,慕名高薪特别聘请他。但张文博认为如果自己赚钱多了,很有可能要增加病人的负担,如果是这样,就违背了自己一生坚守的廉洁行医的原则,最终都被他婉拒。

在同事和学生眼里,张文博有“缺点”,并且还很突出,就是不会拉关系,不会主动在社会上结交朋友。然而,许多病人,特别是一些贫困的病人却和他成为了好朋友。

1993年,张教授退休了。很多人以为,退休以后,他就会回到魂牵梦绕的青岛颐养天年了,又可同子女团聚尽享天伦之乐。但为了能够发挥余热,帮助更多的病人恢复健康,他经过再三考虑还是留了下来。

“因为在这里,他所在的科室在他的带领下,人心齐,干劲足,同志之间和睦相处关系融洽,最可贵的是他可以毫不隐讳地向有错误和缺点的同事当面指出,而他们从不会不接受和不高兴。滨医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与滨医附院有着解不开的情结,从心底里舍不得离去。”张玉传说。

就是这样一位把家安在滨州的医界 “大家”,当你走进他的小家时,却不能不被屋里的素朴简单所震动。“张老师他们睡的床仍然是结婚时两张单人床拼起来的,那时候都九十年代了,家具也很陈旧,多年不换,家里没有电视,很晚才买了电脑。唯有满屋子随处可见的书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李跃荣说。张文博夫妇一直在街头小店做裤子,而且从来不买贵的布料,只买十多元钱一米的,做一条裤子就花二十几元。

虽然生活中奉行极简主义,但张文博教授却是一位情趣丰厚、见解深邃的师者。“张老师热爱生活,喜欢音乐、诗词、小说、古典和国外名著,而且富有情趣。他涉猎广泛,无论文学、地理知识都有较深的理解。还曾经手把手教我做红烧肉。”滨州附院内科主任兼老年医学科主任张清谭说。

“89年闹学潮,我想去,是他劝说我才没去。他告诫我,任何政治斗争都是背后的既得利益者推动甚至操纵的,他们利用学生的一腔热血和懵懂愚昧。你不明真相,不要去做政治牺牲品。”孙经武说。

“张老师是我到目前为止见过的医生中医术最高,品德最好的一位。”孙经武说。

“在业务上,老师一生精益求精,没有终点;在品德上,老师做人清白坦荡,没有任何瑕疵,是我们终生的楷模。”刘肖林眼中泪光闪闪。

“张文博老师医德师德、精神境界都是一流的,他是我们的一面旗帜。”滨医附院副书记房清敏说。

“一尘不染,八风不动。”国内心血管内科权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郭继鸿送给张文博的八个字,是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先生桃李遍天下

———木铎徽音 垂范后世

在滨州医学院,人们都知道心血管专业最热门,竞争也最激烈。只因为大量青年学子发自内心地崇拜张文博教授,这直接影响了他们以后的专业选择。王东就是其中的一位。

“上世纪90年代,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就知道学校有张文博老师这样一位大师级人物。毕业后留校,在确定工作方向与专业时,我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心血管内科。说句很不谦虚的话,那时在外面说起是张文博老师的学生,别人都会高看你一眼。”王东说。

作为张文博的师弟,中国心力衰竭协会创始人、滨州医学院教授张子彬说:“我上学时就知道学校里有这么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我1958年考入青岛医学院,张文博是我的学长,那时我就听说过他。用‘青年才俊’四个字形容他最贴切,当时学校里关于他的传说有两点:一是勤奋优秀,不但业务棒,还精通英、日、俄三国外语,这在那个年代是很了不起的;二是上进心强,他曾表示在成为主治医师之前不会考虑个人感情问题。这看似是一句玩笑话,却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他的志气和事业心。”

在滨医,张文博老师主讲《诊断学》和“心电学”章节,这是业内公认的枯燥课程,很难讲。可是提起张文博老师的课,他的学生们却有着共同的生动感受。

“他讲课言简意赅,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讲解抽象的医学知识,这是张老师的强项,在学校里,他是年轻学生的偶像。”张玉传说。

“张老师讲课信息量大,接地气,接临床,比喻非常生动。他涉猎的外文杂志很多,翻译了许多外文资料。总是将学术前沿进展渗入到他的教学和查房中。说他目逾万卷,胸罗九丘,一点都不过分。”滨医附院原副院长马建群说。

对此,张玉传感慨至深,“张老师说他喜欢上课的感觉,他把学生们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每次看到学生们,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和亲切,愿意把自己的平生所学教给他们。原来我还不能理解这些,但现在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我能真切体会到老师当年的心情了。”

张文博老师常说,培养年轻学生,从大的方面讲,这是为国家培养医学人才,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从小的角度说,这是对自己、对家人负责,把每名学生都带好了,你以后找他们看病才更放心。

“老师年轻时声带做过手术,讲话有些嘶哑,发音困难,不能大声,但他一直坚持站在讲台上。每当他讲课,教室里都人满为患。为了让每名学生都听清楚,他付出的努力要比别人多很多。”刘肖林啜泣着说。

“张老师每次查房,都会为每名学生精心准备一份材料,这些材料以纸条或试题的形式,都是张老师亲笔手写或亲自打印的,内容来自他一生实践中遇到的疑难病症或文献材料中的典型案例。查房过程中,张老师结合着患者实际情况讲解材料,查完房再把大家集中在一起讲解分析,直到都全部理解掌握,这种形式的学习,对大家的业务水平提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张玉传说,“张老师在查房过程中对年轻大夫真正是手把手地教,真正做到了一丝不苟和不厌其烦,直到大家完全理解为止。”张清谭说。

“无论是我们还是年轻医生,每当得到与张文博老师一同查房的机会,心情总是很复杂,既高兴,又紧张,还有些害怕。”张玉传说,“高兴的是能跟着大师学习,可以学到真本事;紧张的是老师要求很高,生怕达不到老师标准;害怕的是老师会随时提问,万一答不上来当着那么多人会很难堪,因此,我们都逼着自己养成了查房前多看书、多学习的习惯。”

“张老师英语特别好,许多罕见的单词他能随手写出。我们都以为他天资高,记忆力超群。一次在他家,他对我说,我不比你们聪明,也不比你们记忆力好,只是你们看电视的时候我在看书,你们睡觉的时候,我在看卡片背单词。说着推开一扇门,把我惊呆了———好几箱子的卡片,密密麻麻写的全是外文单词。此刻我明白了,日积月累,才能做到炉火纯青。这件事让我终身受益。”李跃荣说。

为提高心电图诊断水平,培养青年医师和进修医师,上世纪80年代,在张文博的倡议下,滨州医学院创办了心电图培训班,每年一期,定期培训心电图专业人才。此外还定期举办心电图科内讲座、院内讲座和教学查房。张文博教授晚年还举办了多期全国性疑难心电图学习班。为培养全省乃至全国医学专业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清谭用“清净、清高、清廉、清贫”八个字评价老师的一生,他说:“老师在心电学领域的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作风,高尚的医德,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崇敬一辈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我希望能够成为他那样的人。”

宏著驰芳满杏林

———瑶编尺璧 幽香远播

“古人曰‘齐鲁出鸿儒’,而滨州医学院更是人杰地灵。在心血管领域有我十分敬仰和尊敬的两位大师级学者,其中一位就是滨州医学院的张文博教授”。

说这话的,是中国心电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心律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郭继鸿。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他是读着张文博教授的专著成长起来的。而他每次到滨州讲学,也必定到张文博家中拜访问候。

从医50余年,张文博刻苦钻研,勤于笔耕,著书立说,终成国内心电学领域一代宗师。1973年,张文博主编的第一部心血管专著《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由青岛医学院内部出版。因为当时是文革时期,信息十分闭塞。但不久此书便轰动全国。上海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协和医学院、解放军总医院等大医院纷纷来信定购,印刷两万余册,两个月内告罄。这次出书使张文博教授信心倍增,也使他重新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于是他的写作历程就此拉开。八十年代初,他即出版了《心电图鉴别诊断学》《如何分析心律失常》两部专著,一时间销售一空,使得滨医附院名声大噪。此后,心电图业内人士临床诊治和医学生考研莫不视作“遵循”。以后的20多年里,张文博又主编了12部心血管专著,翻译了1部专著,参编了8部专著,主审了4部专著,发表论文150余篇。据统计,仅他自己撰写的总字数约为600万字,加上主审的文字达1000余万字。

“张老师非常正统,写文章绝不造假,绝不乱给人署名字。他亲自写稿子,每一个字,都是他一笔一笔写出,每一个标点符号他都亲自校正,一丝不苟。”马建群说,“学生帮助抄写后要求带个名字,他决不允许。这似乎显得不近人情,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其实,他就是坚持原则,坚决杜绝不正之风。”

勤奋是张文博最基本的生活状态。他一生待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教室、病房、图书馆。业余时间就是看书,查资料,翻译外文书籍。为了第一时间获取世界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泡图书馆是他业余时间的最大爱好,为此,学校专门为他订购了一批外文期刊,以方便他的学习。当时没有电脑,张文博就把有用的资料记在卡片上。

他不仅阅读英语专著,还阅读日文和俄文专著;他不仅有理论,还列举一些自己在临床中遇到的实例。所以,他的著述通俗流畅,读后就可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因而深受欢迎,被学界奉为绳墨。

与文学类等畅销书不同,医学专业类书籍销售超过10000本的就算凤毛麟角,他的每一本书印刷量都在20000—30000册以上,多数都要多次印刷和再版,其中《心电图诊断手册》《如何分析心律失常》《心电图鉴别诊断学》和《如何选择心血管药物》的出版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且一直是该领域的重要参考书、工具书,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文博主编的专著先后5次获得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奖。他担任副主编的《现代心脏内科学》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心电图应用100周年纪念大会组委会(中国)授予张文博“心电学特殊贡献奖”(全国获奖者15人,山东仅一人),并被邀请在北京心电图临床应用100周年纪念大会上作专题讲座。2004年中国心电学会授予他“心电学特殊功勋奖”;2005年获得了中华医学会颁发的“心电学终身成就奖”,全国仅有6位心电学专家获此殊荣。2006年他被滨州医学院聘为终生教授。2014年12月27日,张文博获得中国心电学领域最高奖 “黄宛心电学奖”。

李翠香说:“1995年,我到北京进修,在一次会议上真正感受到了张教授的影响力。有人问我来自哪里,我说滨医附院,很多人表示没听说过。当得知我来自张文博教授所在的医院时,听者立即过来与我热情拥抱,周围的人亦沸腾起来,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高兴。许多人说,‘回滨州后请你一定代我向张老师问好,我就是读着张教授的书成长起来的。’那时,心里的自豪感真是油然而生。”李跃荣1983年考入武汉大学同济医学院读研究生时,也遇到类似的情况。

“上世纪80年代末,有几名本科毕业生在同一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面试时,导师拿出三份复杂的心电图让考生作答,结果这几名学生都得了满分。导师很吃惊,问他们是哪里毕业的?考生回答是滨州医学院,导师没说什么。导师又问心电图是哪位老师教的?考生回答是张文博教授。导师这才恍然大悟,表示考生得满分就一点也不意外了。”孙经武说。

张文博退休后仍然笔耕不辍。他写作的原则是“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在查出患病之前,《心电图诊断手册》已连续出版了四版,78000册。出版社多次找到他,表示希望能尽快出第五版,就在他满怀信心准备再版之时,却被查出罹患癌症。

张玉传回忆当时的情形:“患病期间,老师深有顾虑,心情很矛盾。不写,怕辜负读者的期望;写,又怕力不从心半途而废。看到老师当时的身体状况,我们每个人都很心疼,我劝他说:‘老师,您已经写了一辈子了,足够我们读的了,您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保重身体。’老师听了后默默点了点头。”

“2015年春节刚过,我去看望老师,经过治疗老师的病情有些好转,他满眼放光地告诉我说还是想写第五版,其实也不是太难写,我现在心里已经有腹稿了,写完找人打印出来就好了。”

在此后的半年时间里,张文博带病著书,由于常年卧床,身上起了褥疮,坐时间久了压疮被磨破,也没能阻挡他写书的热情。 “他是用生命著书,他全身水肿,上身及臀部有压疮,疼痛难忍,还要坚持写书,想起这些我们都心疼……”刘肖林早已泪如泉涌,哽咽得说不出话来。“因为他要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这是他最大的快乐。我所见到的人,他真是前无古人。”

2015年下半年,张文博病情出现恶化,需要住院治疗。入院前,《心电图诊断手册》第五版手稿已经完成了一多半,张文博充满信心地跟张玉传说,等他出院后还要继续写。只是,那次住院后,张文博就再也没有回家。

期间,张文博身体每况愈下,不能正常进食,需要插胃管配合治疗。他很清楚自己的病情,不愿做治疗浪费资源。任凭谁劝,张文博都不愿插胃管。无奈之下,有人找到了张玉传,希望已共事近40年的他再劝一劝张文博。

看到老师虚弱的样子,张玉传心痛不已:“老师,咱不是还得写书吗?不保重身体,咱哪有资本啊?只有治疗恢复后,您才可以再写,完成第五版,为了写书,咱也得配合治疗啊。老师没再说什么,默默点头同意了插胃管。我知道,老师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书写完。然而著作最终没能完成,成为老师生前最大的遗憾。”

2015年,张文博教授从事内科临床工作兼心电图工作60周年。至此,他还担任着《滨州医学院学报》的特邀编委,《心电学杂志》《实用心电图学杂志》《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的编委,定期给他们撰写文章。他想在有生之年发挥自己的余热,为提高医疗质量、教学水平和培养年轻一代多做贡献。

2015年医师节,是王东最难忘的一天。“我去看望恩师,张老师意识已不是十分清醒。他断断续续地跟我说了他的三点遗愿:心电学一定要继承和发展,争取成立全省医师协会心电学分会;帮他照顾好老伴黄薇教授;学术一定要后继有人,要后继有人!”

上一篇:下一篇:

关闭

学校首页
学校首页 | 部门概况 | 工作动态 | 理论学习 | 文化建设 | 媒体滨医 | 财富工程 | 德育工程 | 服务下载 | 部长信箱

通讯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346号 邮编:264003 联系电话:0535-6913032 Email:byxc001@163.com

Copyright @ bzmc All Rights Reserved. 滨州医学院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bzmc 2010 鲁ICP备09082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