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如何炼成的———访我校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曹高芳教授
日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我校传出喜讯,由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院长曹高芳教授领衔的团队申报的《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个人健康医疗信息保护与利用研究》项目赫然在列(批准号:18BGL244),实现了我校多年来人文社会科学国家级项目的突破。
任何的成功绝非偶然。那么,有哪些“绝招”让这个团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的科研秘诀又是什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标书的撰写有哪些技巧?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什么支撑?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项目团队负责人曹高芳教授,听他讲一讲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的经验心得。
这个团队有点酷!
高层次课题的身后往往有一个高水平团队。采访中,曹高芳教授对团队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的确,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团队。9名成员中,6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比66.66%;正高职称的比例,占33.33%。成员大多都有海外访学经历,其中滨州医学院袁璟博士在世界名校牛津大学访学一年,李艳霞博士应邀参加了德国马普所组织的刑事诉讼培训,团队的学术研究视野具备较好的国际化基础。
更值得关注的是,团队成员的构成范域并非只局限在滨州医学院,而是涵盖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山西医科大学、宁夏医科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医学院校的专家教授,包括医学信息、资源与环境管理、卫生法学、医疗风险、医学伦理、卫生管理多学科研究背景,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的交叉综合形成全新的研究力量和研究视野,为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曹高芳教授骄傲地告诉记者:“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40岁左右,近年来,项目团队成员在科学研究上,也是硕果累累。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10项,发表专业权威期刊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10多项。这些成绩凝结在标书中形成课题申报的坚实的前期基础,为整个团队在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下汗马功劳,成为比较有特色和影响力的研究队伍之一。”
科研的秘诀就是一直要记着它!
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及科研秘诀时有一句至理名言:“科研的秘诀就是要一直想着它。”这也是曹高芳教授团队的座右铭,他向记者进一步解释:“在科学研究中怎么算一直记着它,那就是要反复思考,再通俗点就是勤奋。”
多年来,这个团队的成员有一个默契的习惯,那就是每人每年都会发表 1-3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这不是简单的数量累积,而是每一个成员都在勤奋思考的印证。因为一篇论文需要前后反复的论证和持续不懈的研究,没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是不可能完成的。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也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层次最高、权威性最强、竞争力最为激烈的项目。要实现突破,没有勤奋的付出是很难冲击成功的。曹高芳教授至今对大年初二到办公室修改申报标书的情景记忆犹新。在这个本是走亲访友的时节,他接到相关专家对标书提出的修改意见,自己的心再也静不下来,仿佛不修改完善就有一块心事无法释怀。这也是这个团队潜移默化形成的工作规则,只要是标书修改的问题,任何人都会立即行动。这个团队对标书的完善也到了苛责的地步,为了让标书更为严谨、标准,他们在标书的修改上就达半年之久,他们坦言,如果标书通不过,专家会给出理由意见,他们反倒是很期待自己的差距到底在什么地方!
当然,勤奋不是盲目的乱用时间,而是要科学合理的安排挤时间,由于团队每个成员都有份内的日常工作,不可能有整块的时间放弃本职工作去撰写标书,大家就有效调剂时间。曹高芳告诉记者,在攻读博士期间,他就养成了调剂时间的习惯,由于自己是在职攻读学位,需要在完成繁杂的行政事务和繁忙的业务工作的前提下进行学习与研究。他坦言,在读博短暂而又漫长的四年里,自己没能在忙碌的工作期间为读博看过一次书、写过一个字,完全是利用晚上或周末完成作业;没能在午夜之前睡过一次觉,完全是靠着归属自己的有限时间撰写论文。多年的科研经历让他体会到,运用晚上和周末的时段更为从容,相对也能保持安静,是出成果的好时机。所以,在平时的日子里,在他的脑海中,很难有完整的周末和假期的概念。
接地气的标书才是好标书!
曹高芳教授领衔的项目团队有一个集体的经验认知,那就是一份好的标书一定要接地气!
在具体的操作中,项目团队着实动了一番脑筋。一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和国家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重要部署。项目团队敏锐嗅触到这一战略的现实意义,将整个课题的研究归置于这一重大战略的背景之下,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切入点,在系统回顾总结国内外对健康医疗信息保护与利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从信息管理、卫生管理、法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综合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方法,调查分析我国个人健康医疗信息保护与利用状况,探讨健康医疗信息保护与利用的价值平衡。研究结果将对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服务我国健康医疗信息政策与法制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二是要依托已有的优势成果基础。医学信息学是项目团队负责人曹高芳教授长期研究的方向,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积累,其专著《医学信息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系国内第一部系统探究医学信息教育的专著,并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个人健康医疗信息保护,需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法学、应用心理学等学科专业研究成果的支撑,这也正是团队的优势所在。
做学问也要讲品德!
“教学是立足点,科研是着重点,品德是支撑点。”这是曹高芳教授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30余年来的感悟心得,这也是他领衔的这个项目团队成员的共识。人人是教学科研的行家里手,人人也是师德师风的仁者担当,这也是当时组建团队的重要标准。曹高芳教授向记者解释:“人无德不立,学无品不兴。就算教学科研水平再好,如果没有品德支撑,反倒是能力越大越危险。品德才是人才的最高学历,现在国家对学术道德提倡和重视想必也是用心良苦。”作为团队负责人,理应率先示范。近年来,曹高芳教授“迷恋”上写人物散文,写亲人,写师长,写朋友,写同事,写同窗……他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在梳理人物的过程中反思自我,总结仁德。曹高芳教授说,“在探讨课题细节的时候,团队成员也聊师德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体现在工作上的师德就是责任和担当,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敢于担当辛劳,敢于担当奉献,敢于担当寂寞。”
他告诉记者:“做科研,现在有的人太浮躁。比如,面对课题申报通知,不是认真研究通知精神和要求,认真思考研究的主题和研究内容,深入把握国内外研究现状,而是重心放在托关系、找门路上,时间快到了匆匆忙忙整理报送。本次国社科项目申报,经过半年多的思考、讨论,前后修改加工了13稿,最后经国内七八位专家评阅‘没有问题’了,又‘存放了一周多’后拿出来再次经项目组成员一字一句的核实后才上报。课题成员分布在不同地域,每个人都有繁重的工作,如果不是为了责任和担当,这么庞大的一个研究体系和工程不可能如此顺利完成,这都是需要品德的力量。”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曹高芳教授郑重告诉记者,征程实际上才刚刚开始,课题的申报成功不代表最后的成功,只是代表一段新的研究征程的起航!是的,前方不仅仅只有诗和远方,在更远处还需要一股精气神鼓舞着大家不断向前,相信曹高芳教授领衔的这个团队已经拥有这股精气神,在新的征程上劈荆斩浪,一路向前,不断为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贡献社科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