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部门概况 工作动态 理论学习 文化建设 媒体滨医 德育工程 部长信箱 服务下载

财富工程

当前位置: 首页  旧版栏目  财富工程

父亲捐遗体 女儿设奖学金 两代医者用爱点亮生命之光

2020年02月27日 10:29 烟台日报记者 逄 苗 点击:[0]

编者按:

王沪祥老师是我校解剖学教研室主任,生前最后时刻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体留给学校,让学生抚摸着他的骨骼走进神圣的医学殿堂。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滨医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他是滨医精神的典范,是滨医师德楷模。为了传承滨医精神,弘扬高尚师德,时值王沪祥老师逝世35周年,我们对王沪祥老师的事迹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让大家对王沪祥老师的事迹有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了解。

冬日,伴着“银装”,记者一路向南来到青岛市,慕名采访了王静怡和孙旭东夫妇。他们是谁,又要为我们讲述一段怎样的故事?

时间回到35年前,一切要从一份遗嘱讲起。

“一旦我发生不幸,请按照以下办法处理:

一、死后立即把角膜捐给眼科,其他科有所需要也一样处理,但是应该注意我的病。

二、由郑国均主持做病理解剖,取出的东西留在医学院病理科。

三、对我做最后一次研究。两点……最后发表在滨州医学院学报上。

四、骨骼保存在滨州医学院,上面写姓名、年龄、职业、死亡原因,不必串连起来。”

1983年12月23日,滨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创始人之一王沪祥老师,因胃癌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59岁。这是王沪祥老师生前留下的遗嘱,在一个尸体标本紧缺的年代,这一决定,感动了许多人。

“我永远忘不掉父亲临终前对我的告诫‘要当一名好医生’。”王沪祥的长女、学生,原青岛市市立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王静怡回忆道。说起自己的父亲,王静怡泪光闪闪。

“我的父亲挑灯夜读的身影,是我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画面”,王静怡回忆。读书是王沪祥一生中最大的爱好。小学、中学读完后,正值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为日占孤岛,随众流亡云南。1940年至1942年,王沪祥就读于昆明天南中学,这是一所私立学校,教师多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或助教。在这个小小的校园内,他与“各处漂泊而至”的同学们“一起聆听闻一多先生的讲话,一起参加救亡义卖,共同度过了难忘的高中年华”。读书期间,王沪祥冒着被开除学籍的危险,曾向英籍英语女教师交了一篇题为“滇缅路”的英文作文,以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曾毫无旁顾地扑向路遇的火场……1942年至1948年,王沪祥在位于长沙的湘雅医学院学习医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外科学助教,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1950年10月受聘于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在解剖科工作,后转入基础教学,1959年任青岛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副主任,与中国第一位捐献骨架的教授、医学博士沈福彭成为同事。

“我的岳父熟练掌握德语、英语等多门外语,在1958年翻译美国教授兰生(S.W.Ranson)的《神经系统解剖学》,并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将‘神经解剖学’引入中国”,王沪祥的学生、王静怡的丈夫,原青岛市市立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孙旭东回忆起自己的岳父,心中充满了敬佩之情,“这本书在中国成为该学科的奠基之作,至今仍在使用。”

1962年,山东解剖学会正式成立,王沪祥任理事、后任常务理事。作为负责人之一筹建了青岛分会,几乎每月都组织专家报告,学术讨论以及其他有益的学会活动,分会也得以迅速巩固和发展,事实上成了团结半岛地区广大解剖学工作者的活动中心。1970年王沪祥随青岛医学院整体迁至鲁北小城北镇(现滨州市前身),创建了解剖学教研室并担任主任。

在滨医工作期间,王沪祥的教研和做人,让见过他的人至今都念念不忘。

“我依旧清晰记得,王老师深夜来学校给我们壮胆,陪我们做解剖学实验的场景”,今年87岁的朱梨馨老人,曾是王沪祥的学生,回想起王老师,眼角的泪水忍不住滑过了脸庞。“当时学校有一个技术员,他家有两个孩子,妻子也没有工作。 王老师知道情况后,总是悄悄的给他们家寄钱,尤其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总是让孩子们穿得暖吃得饱”,朱梨馨说,“还有一次,王老师得知自己的一个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做了子宫全切手术后,买了两只老母鸡亲自去看望她,让学生好好补补身子。”

在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王沪祥总是一心想着别人,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除了生活上乐于助人,在教学中王沪祥更是让学生们钦佩不已。

“那个时候,教研室缺尸体标本,王老师就亲自发信、外出联系收集尸体”,朱梨馨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3年间,滨州医学院分别从上海、天津、青岛等联系购买尸体50多具。按学校规定,联系购买尸体是有一定报酬的,但王沪祥分文不取。“王老师告诉我们,现在国家还不富裕,咱们学校同样家底很薄,他不要这些钱,国家、学校就少一部分开支”,朱梨馨回忆。对于标本,王沪祥视为“珍宝”,“哪怕是丢掉一小节指骨,一个牙齿,他也心疼。有一次技术员洗骨骼时,不注意把几节小指骨扫进了垃圾坑。王老师发现后,用手把垃圾扒了个遍,拣出了三节小小的指骨。”

在授课上,王沪祥更是“有一套”。“那个时候我们是没有课本的,王老师给我们讲课的时候都是自编讲义,要知道神经解剖学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但是王老师总是声情并茂地给我们讲课,用各种类比、比喻的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每堂课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朱梨馨说。

正是因为对教学事业的热爱,患病后王沪祥仍然坚持完成教学任务,病情足足拖延了半年。“父亲其实早有病症,但由于当时教学任务很重,他坚持要完成最后一个班的授课任务后才去做手术,但为时已晚。”王静怡说。

1983年12月初,王沪祥病情恶化。时任山东解剖学会会长的翟允在后来的纪念文章中写道,“沪祥同志在爱人陪伴下从北京返回,路过济南,他急切地请人打电话找到我,对省学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设想和建议。我看他脸色不好,上气不接下气,内心极度不安,劝他好好休息,暂时不要挂牵学会工作。他说‘时间不多了,我心里着急呀!’”

从知道患癌症到心脏停止跳动,身边的人没见王沪祥流过一滴悲伤的眼泪。病重卧床时,还向前来看望他的全省解剖学工作者谈他对解剖工作发展的看法和设想。

“他是一位称职的老师,一位称职的学者,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教育事业,执着于医学研究,淡泊名利”,原青岛大学医学院教授、今年88岁的丁世海这样评价曾经共事过的王沪祥。“王老师建立的‘读书卡片’检索法我沿用至今,通过摘抄笔记的方法,将学术文章中的关键字记录在卡片上,分门别类,让我受益一生”,丁世海说。骨、肝、肺、肾……在丁世海家中,记者见到了一摞摞标记着学术用语的长方形卡片,这一张张泛黄的纸张依旧保存完好。

在毕业20周年的联谊会上,王静怡和孙旭东夫妇重回母校滨州医学院,亲眼看到了用父亲遗体制成的骨骼标本被运用在了如今的教学上,感慨万分。得知学校招收了很多残疾学生,为了延续父亲的愿望,2013年1月15日,王静怡和孙旭东夫妇捐出了20万元人民币,启动了“滨州医学院王沪祥奖学金”。“想让更多的残疾人学生得到帮助,完成他们的医学梦想”,谈起初衷,王静怡如是说。

4万元人民币、5万元人民币、1100美元……越来越多滨医校友将源源不断的爱注入“滨州医学院王沪祥奖学金”;丁亚榕、马绪彪、陈雪……越来越多的滨医学子从这个奖学金中,获得了莫大帮助。

或许,这就是对逝者最大的安慰。

白雪皑皑,寒气逼人,这两代医者的故事却温暖了人心。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两代滨医人,用行动阐释了“滨医情”,用爱点亮了生命之光。

上一篇:下一篇:

关闭

学校首页
学校首页 | 部门概况 | 工作动态 | 理论学习 | 文化建设 | 媒体滨医 | 财富工程 | 德育工程 | 服务下载 | 部长信箱

通讯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346号 邮编:264003 联系电话:0535-6913032 Email:byxc001@163.com

Copyright @ bzmc All Rights Reserved. 滨州医学院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bzmc 2010 鲁ICP备09082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