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部门概况 工作动态 理论学习 文化建设 媒体滨医 德育工程 部长信箱 服务下载

财富工程

当前位置: 首页  旧版栏目  财富工程

托着“大爱”升起的人

2020年02月27日 15:15 本报记者 王朝荣 学生记者 李哲闻 王凯熙 点击:[0]

很难用语言描述他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素昧平生。

但是,在他们生命终结的那一刻,无论白天黑夜,哪怕风雨兼程,他都会第一时间奔向他们。

为他们梳妆、更衣,有时会轻轻合上他们未来得及闭上的双目,有时又会低声告慰他们未能言尽的心愿。

哭声向四周回响,他常常忍不住泪流满面。

默哀、告别……入殓、启程!

已经近六旬的人了,他却始终坚持和同事们一起扛起灵柩,缓缓移步车前。

他觉得,走好这每一步都是一种使命,这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神圣的。

他们,是一群遗体捐献志愿者,生前许下心愿:将遗体献给医学研究事业。

而他,是一位遗体捐献联络员——学校资产管理处的王扣福老师。

12年来,他怀着一颗赤心和满腔深情,将200余位捐献者迎进滨医,迎进医学殿堂,让人间大爱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担当!为了一份朴素的信仰

王扣福老师算是学校的“老”人了。在校42年,从采购员到会计再到从事物资供应、进出发放工作 ,人们对他的口碑几乎一致:“交办他的活儿,一百个放心”。

2007年,他遇到了人生中最棘手的一份活儿:联络和接收遗体。当时校领导找他商量:

学校教学和实验人体标本严重缺乏,急需专人与各地红十字会建立长期联系,拓宽遗体收集来源,确保医学教学研究有足够的资源支撑。

“这是一份非常特殊的资产,老王,你能不能担起来?”

王老师纠结过。亲戚朋友也强烈反对,“工作不讨彩头,也得图个吉利吧?和尸体打交道,晦气!”

王老师多少年养成了一份朴素的信仰:“只要学校需要我做的事,我就要担当,而且一定要认认真真做好”。拿这把尺子一卡,他很快就想通了,还忙着做亲人的思想工作:“是工作总要有人做,况且这件事意义大、责任大,是光荣事!”

第一次去接收遗体,就给了王老师一个下马威。

病房内外人声、哭声乱成一片,捐献者因病痛折磨,逝时面容自难平复。他努力克服着心理不适感,一边安抚家属一边办交接手续。可是送灵这一路,家属们哭着拦着,时不时扑在灵车上,几次险些出事故。王老师和同事们惊出一身汗,总算平安地将遗体拉回学校。“回来一个星期,我都睡不着觉,那些场面老在脑子里重复。”

慢慢地,王老师琢磨出干好这件事,得有两把“刷子”:一是尽“脚力”,二是尽“心力”。

当时,遗体的来源渠道狭窄。“只有烟台和威海红十字会和我们联系,每年的遗体也就六、七例”,王老师全省挨家跑,寻求各地红十字会的帮助,“对待别人要尽心尽力,一心一意,用认真的态度感动红十字会,他们才更愿意帮助我们完成心愿。”

夜里近12点,德州红会电话来了:有具遗体将在次日早晨八点举行追悼会,能来么?

“能!赶过去!”从找车、找人到赶路,王老师星夜兼程,凌晨五点就赶到了德州。

大年初一,临沂红会电话来了:有遗体要捐献,你们来接收么?“千方百计想办法,赶过去!”学校资产管理处全力支持,联系殡仪馆、协调出行人员和后期灌注遗体的老师,确保王老师又一次兑现承诺。

淄博红会电话来了:我们这儿长期联系的单位对接收工作有条件,你们什么条件?“我们无条件,随叫随到,说到做到!”从此,淄博红会成了学校稳定的资源库。

两个手机并用,24小时开机状态,百余个红会联系信息源,随叫随到从不说“不”的拼劲儿,成了王老师开展工作的“利器”。截至目前,烟台、威海、日照、枣庄、淄博、东营、滨州、德州、青岛、临沂等省内多地的红十字会每年固定为我校提供遗体资源。捐赠遗体接收数量逐年递增,从2007年的6例上升至2018年的45例。今年到目前已接收40例。

传承!为了一份神圣的大爱

王扣福老师有一个本子,专门记载着遗体捐献志愿者的基本信息。他们中,有为共和国奉献一生的高校党委书记,有获得劳模称号的先进人物,也有在油田中艰苦奋斗的普通工人。

他视之若宝贝,因为“每一例遗体捐献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例都有值得珍藏的伟大之处”。

按照相关规定,捐献人、红十字会、受捐单位三方处于信息相对闭合状态,但在接收遗体过程中,王老师仍然捕捉到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位党委书记,生前就致力支持医学事业的研究,临终前,他立嘱将自己身上可以用的器官捐赠,剩下的遗体则用于医学研究,“希望最后再为国家做一点贡献”。

威海市的老两口,生前用全部的积蓄帮助了100多名孩子上学,去世的时候也都把遗体捐献给需要的地方。

最令王老师难忘的是一位军人和他的遗孀孙女士。2003年《山东省遗体捐献条例》颁布后,夫妇俩第一个到烟台市红十字会填写了遗体捐献登记表,互为执行人。2016年丈夫因病去世,王老师是现场见证人和接收人。三年来,每逢清明时节,孙女士都会带一束花和夫妇合影相册,悄悄地在学校解剖楼前留个影,或者到仁心湖边坐一坐。今年6月,孙女士将两万元积蓄捐给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

这位79岁的老人,说起捐钱捐遗体这件事,显得平静而自然,“在岗位的时候,也没做过什么大贡献,可是国家却把我们的生活安排得好好的。每月都拿着四、五千元的退休金还有医保,够吃够喝看病报销。我们能给社会做点事、给孩子们做点服务,身后还能相伴一起,何乐不为?”

“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走进滨医,都是相当了不起的人”,王扣福老师动情地说,“他们就像是滨医的亲人,延续着学校的大爱传承”。

在王扣福老师的记忆里,曾经的校党委副书记梁树樱、解剖教研室王沪祥老师都把遗体永远留在了滨医。他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他们都特别厚道和善,对同事、对学生发自肺腑地关心爱护。”

“我跟沪祥老师很熟悉,学校刚在滨州扎根的时候,日子很苦。可他总是乐呵呵的,经常找我们几个年轻的单身汉聊聊。他也有苦恼的事,就是作为解剖教研室的副教授,没有足够的标本给学生们演示。为了解决这个困难,他经常到外地四处联系遗体源,有时找到了,就亲自去拉回来。”

让王老师一辈子难忘的,是最后迎来沪祥教授的那个场景。1983年12月末,王沪祥教授在青岛病逝,他的遗嘱上写着:对“我”做病理研究,骨骼保留在滨州医学院。那个寒冷的冬日,师生们守候在滨州校区北大门,一直默默地等着拉着老师遗体的救护车驶来,“老师,回家了!”从校门口到解剖室那一路,师生们哭得那么痛,走了那么久……“今天我做这件事,是跟老师的缘分,也是跟社会上好人们的缘分,没有理由做不好”,扣福老师流着泪掏出了心窝里的话。

坚守!为了一项生命的重托

“没有理由做不好!”

这是一份生命的重托。

因为心头装着这些故事,现在遇到再复杂的场面,王老师都不觉得畏惧。他守护着逝者,细细打理好遗容;他抚恤着家属们,帮助处理急事难事;他宣读着神圣的致辞,让永别的泪水变成不泯的告慰……去年冬天,王老师到滨州市人民医院接受一具遗体。医院的电梯坏了,他和灵车司机一起,顺着楼梯一级一级把遗体往下抬。逝者是位一米八多的大个子,王老师不足一米七的身板,扛起来非常吃力。不锈钢担架不小心从手中滑落,硬生生撞在老师的膝盖上,他咬牙忍住痛把遗体抬进灵车。后经磁共振检查为半月板撕裂,膝盖里有碎骨,需要手术。为了不耽误工作,王老师坚持熬到年关放假,才到医院做了手术。

术后第五天,大年初二,王老师收到了一例来自海阳市的遗体捐献消息。他拄着双拐坐上灵车赶到了当地。看到王老师艰难忙碌的身影,逝者的家属们再一次落泪了,争着搬过椅子让他歇一歇。王老师还是那句老话:“我是滨州医学院的联络员,是红十字会的会员,理应做这些工作。”

人们劝他:年纪大了,不用亲自上去抬了。可他总是有股子执念:“这件事不能看,只能干,到了谁眼前,都会情不自禁。”

“抬担架一定要平稳,头在后,脚在前,前面稍微低一点,让遗体有一个向上微扬的角度。接近灵车的时候要轻,慢慢地把遗体放进去,这样才能充分表达对遗体的尊敬,每具遗体都是神圣的。”

因为心中装着这份神圣的嘱托,王老师用臂膀,一次次做着挺起与托举的动作,一次次全身心完成工作。

让他开心的是,近几年随着社会宣传力度的加大,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转变,自愿捐献遗体和器官的人越来越多,“在学校,领导和同事们总是给我这个联络员一路开绿灯。解剖实验室李滨等一批坚守者,更是精心完成遗体后期灌注工作”。

王老师说,每当新生在解剖楼沪祥老师塑像前鞠躬宣誓的时候,他心里都特别激动。他一直记得,当年沪祥老师希望学子们摸着他的骨骼一步步走向医学殿堂,今天他自己则希望孩子们,能够记住这些像沪祥老师一样的人,记住他们的故事,记住他们厚重的情谊,记住自己的责任,“好好学习,为学校争光,为社会多做贡献!”

今年,王老师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

他却时刻准备着,“只要需要,我就接着干,直到干不动为止”。

太阳每天都会升起,而他,愿做托着阳光大爱升起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关闭

学校首页
学校首页 | 部门概况 | 工作动态 | 理论学习 | 文化建设 | 媒体滨医 | 财富工程 | 德育工程 | 服务下载 | 部长信箱

通讯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346号 邮编:264003 联系电话:0535-6913032 Email:byxc001@163.com

Copyright @ bzmc All Rights Reserved. 滨州医学院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bzmc 2010 鲁ICP备09082107号